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内外产业竞争日益加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运用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关系,但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二者深度融合。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向量自回归模型;动态融合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8-0037-03
Abstract:The global industrial competition pattern is undergoing major adjustment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transform and upgrade, improve quality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By sorting out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using input-output table data, this paper constructs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ut it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develop producer services,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the two.
Key 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er Services; VAR; Dynamic Combination
面對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和环境的重大改变,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十分重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深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变升级革的重要举措。而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明显短板,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坚持把实现产业升级作为优化结构的关键举措,推动产业融合,加快生产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调整产业布局,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因此,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演进条件
Shinwon Zoe(2003[1]) 认为产业之间的关联和知识扩散,外包服务优化了生产过程;产业融合发展受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陈柳钦,2007[2]);产业融合是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放松产业规制、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及系统自组织演进的结果(王成东等(2015)[3])指出,产业融合动因主要是技术进步、规制放松、价值链的可分性以及相关需求驱动等(綦良群等2017[4])。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过程
李美云(2011)[5]基于价值链理论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进行研究,指出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并提出了4种产业融合方式。綦良群等(2013)[6]基于产品价值链指出产业融合分成4种方式,即发现、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环节的融合;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过程具体表现为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组织融合4个阶段(王成东等(2015)[7])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影响因素
王成东(2015)等[7]构建产业融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揭示各融合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和影响方向。产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包括融合能力因素和融合环境因素,指出除融合环境因素中经济环境因素与系统的运行呈反向作用外,其他影响因素对系统运行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綦良群等2016[8]);綦良群(2017)等[9]基于GVC对中国两大产业融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指出融意愿、能力、环境和资源是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实证分析
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产业关联分析(楚明钦,2015[10])构建灰色关联模型,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李猛等,2016[1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动力进行实证检验(綦良群等2017[12]);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融合进行研究,但论文所选数据大部分来自统计年鉴,对于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两者的分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根据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各大类投入数据进行加总,并利用VAR模型对产业融合进行实证研究。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含义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实现产业间的关联、互动,打破原有产业边界最终逐渐形成共同体的实现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主要供应端融合和需求端融合,供应端融合主要指伴随知识、技术发展,产业之间逐渐形成技术和知识融合,在企业中表现为组织融合和管理融合;需求端融合主要指在用户需求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市场融合,表现为产品融合。在供需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逐渐形成融合发展。
(二)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融合分析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分为产品设想、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5个环节。产品设想是指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技术发展动向结合顾客需要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品设想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为新产品研发提供潜在可能。开发设计环节主要包括创新性研制新或改良原有产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分析、组织管理等辅助性支持。产品销售环节主要包括产品的物流配送及销售,生产性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新型物流模式和销售模式。售后服务是指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跟踪回访、总结归档等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及用户满意度。
三、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及数据说明
VAR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当同时分析多个时间序列时,可将这些变量放在一起,考察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本文选取1995-2017年10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作为样本,将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投入装备制造业各部门中间需求的部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用SCXF表示,用ZBZZ代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二)实证分析
1.ADF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模型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为了缓解数据的非平稳性、异方差现象,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结果如表1。
在α=0.05的情况LnSCXF与 LnZBZZ均通过了检验,即取对数后的变量为平稳序列。
2.确定滞后阶数
使用信息准则,如AIC或BIC,结果如表2。
当p=1时(上表打者),AIC或BIC信息准则最小化,因此,建立VAR(1)模型。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利用Granger检验估计两个产业之间的是否具有预测能力,检验结果如下。
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无论以装备制造业为被解释变量还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被解释变量,p值均远小于0.05,故二者互为格兰杰原因。
4.VAR模型估计
由于LnZBZZ与LnSCXF互为格兰杰原因,所以对模型进行估计。
估计方程如下:
LnZBZZ=8.181575-0.3815386LnZBZZ(-1)+0.9438818LnSCXF(-1)
LnSCXF=4.031044-0.5813669LnZBZZ(-1)+1.378358LnSCXF(-1)
由估計方程可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当期值发展对未来装备制造业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且影响作用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当期值发展对未来生产性服务业本身也具有促进作用。但装备制造业当期值对未来自身及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抑制作用,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一些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5.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VAR(1)模型稳定性条件是所有的特征根对应的模的值小于1,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可知,所有特征值均在单位圆之内,故VAR(1)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
6.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IRF)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反映一个变量扰动项冲击对另一个变量的动态影响。虽然两大产业互为格兰杰因果,但格兰杰因果检验无法提供变量排序的信息,故考察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
由图4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将促进未来一期的装备制造业及其自身发展,但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将抑制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及其自身的发展。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动态融合主要表现为: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交互,建立更为紧密的融合关系。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融合发展是非对称的,不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和引导作用较弱。因此,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装备制造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是可通过推动装备制造业由规模扩张走创新升级的道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体系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条件。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降低市场壁垒,规范行业标准,激发市场活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融合。
三是从产业融合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两大产业融合提供了实证检验。但是,本文采取投入产出表数据,样本容量较少,无法反应更高阶滞后值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缺陷,对实践指导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Shinwon Zoe. Knowledge Diffusion,Economic Growth,and Industrialization: a Study of the Korea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D].Utah: The University of Utah,2003:245-280.
[2]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9-73.
[3] 王成东,綦良群.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J].学术交流,2015(3):132-136.
[4] 綦良群,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动力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1):80-84.
[5] 李美云.基于价值链重构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间产业融合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34-40.
[6] 綦良群,赵龙双.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12):118-124.
[7] 王成東,綦良群,蔡渊渊.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2):134-142.
[8] 綦良群,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6(11):99-103.
[9] 綦良群,蔡渊渊,王成东.GVC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4):92-97.
[10]楚明钦.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程度研究——基于长三角及全国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2):94-100.
[11] 李 —猛,王爱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J].武汉商学院报,2016(2):36-39.
[12] 綦良群,张 昊.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多主体博弈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11-117.
[责任编辑:兰欣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05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