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加速为何物价指数下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范剑平徐连仲祁京梅张峰周景彤
今年以来,我国出现经济增长率加速上升而物价指数持续下滑的矛盾现象,似乎不符合经济学常理。其实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变化方向必然是一致的,过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长期下降会导致通货紧缩。但在短期中,消费价格在经济景气指标中属于滞后指标,往往受前一阶段经济景气先行指标(如生产资料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等)和同步指标(如经济增长率、进出口等)的滞后影响,出现经济景气先行指标、同步指标与滞后指标走势不一致是完全有可能的。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加速上升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0%,初步扭转了去年经济增长率前高后低、逐季下滑的走势。与此同时,物价水平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今年前6个月累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8%,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零售物价比去年同期下降1.6%,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
一、前期经济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下滑的滞后影响
2001年1-4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1%、7.8%、7.0%和6.6%,呈明显的逐季下降趋势,对物价的运行产生了不利的滞后影响。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全社会对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不高,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国家制定的7%的增长目标很难实现,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信心的稳定,使扩大需求的难度加大。一方面,企业因为对经济前景不看好而投资的热情不高,进而影响投资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居民因为对经济增长前景不看好而影响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的乏力,导致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和增加通货紧缩的压力。经济增长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滞后影响约为6-9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前仍然为负,且下降幅度不小,正是去年经济增长率从1季度的8.1%降到4季度的6.6%这一阶段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综合反映。
2001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和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下降。进入2002年,上述物价降幅虽然有所减小,但仍然保持了较大的下降幅度。作为物价总水平走势的先行指标,其走势与物价总水平的走势有3-6个月的时滞。因此,今年以来物价总水平的下降,正是去年末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加速下滑的滞后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在今年后半年仍然存在。
我国经济增长率由去年4季度的6.6%提高到今年1季度的7.6%和2季度的8.0%,受此影响,目前各项物价指数的动态变化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幅由4月份最大时的1.3%,缩小到了6月份的0.8%。工业品的出厂价格降幅由1季度的4.1%缩小为2季度的2.7%。能源、原材料、动力的购进价格由1季度下降4.7%,到2季度缩小为下降3.1%。只要我国经济增长率在今后几个季度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幅度会进一步缩小,但年内由负转正的可能性不大。
二、国外通货紧缩压力向我国的传导
物价水平除受经济增长率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外,还有许多其它影响因素,其中,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价格进一步接轨,而国内市场往往是被动地反应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跟随性”。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仍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国际市场行情低迷状况比以前更快地传递到国内市场上来,抑制了国内市场价格的回升。例如国际市场的粮食、棉花价格偏低,5月份国际棉花市场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9%,波及国内市场价格下行。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影响了我国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尽管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在稳定回升,但去年油价超跌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影响仍在继续显现,突出表现在与石油相关产品价格的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6.6%,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出厂价格下降13.8%,原油出厂价格下降18.3%,汽油出厂价格下降18.2%,柴油下降14.2%,这对今年以来我国物价的下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外的通货紧缩压力通过进口环节向我国传导。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商品总值1286.5亿美元,增长10.4%。外贸进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从增加供给方面对物价总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减让义务,2002年我国将有5300多个税目的税率不同程度地降低,降幅面达73%,关税总水平将由15.3%降至12%。由于进口关税下调,刺激了关税下调的商品进口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扩大了进口配额,将实施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品种由33种减少到12种,更多的外国商品及服务进入国内市场,加重了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对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冲击。随着原材料和零部件关税的降低,一方面会降低国内制造业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促使国内与此相关的下游产品价格的下调,从而使本已持续走低的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产生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汽车关税从过去的70%下调到43.8%,平均一台进口汽车的成本将下降5万元以上,随着进口车的降价,国产车也随之降价,汽车行业价格下降已成定局。对石油石化业来说,原油产品的关税水平下调为0-9%,汽油关税将从9%降至5%,这将导致油价大幅下降。2002年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关税总水平将由2001年的12.47%下调到3.4%,降幅高达73%,是我国所有商品中降幅最大的商品。关税降低甚至零关税引发的进口增加、价格冲击将不可避免。1-5月份,19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进口增长19.8%,高出进口总额增幅8.9个百分点。其中,钢材、汽车进口增长超过50%以上,铜、煤炭进口更是成倍增长。钢铁产品等进口数量激增,导致国内钢材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出口明显受阻。1-5月份,19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口额仅3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如去年出口增幅较高的煤炭,今年1-5月份出口下降了6.7%,钢材出口下降了6.1%,水泥下降22%。随着关税降低对进口促进作用的进一步显现,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这将导致国内企业主动降价以提高与外来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将对物价运行产生向下的压力。由于国际因素对我国物价的下拉压力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存在甚至增强,部分抵消国内经济增长率回升对物价的上拉影响,我国物价回升速度将比较缓慢。
三、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影响消费与物价
2001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相对低迷,股票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走势,其中沪市上证综合指数由2001年初的2103点下降到2002年6月初的1480点,下降幅度为30%;深圳成份股指数由2001年初的4798点下降到2002年6月初的2973点,下降幅度为38%。股市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股票市场的低迷和股票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下降,说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不好,不利于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同时,股市的低迷,造成企业资产的大幅度缩水:一方面企业股票价格下降导致上市企业自身资产的缩水;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下降导致企业投资股票的资金损失,进而使其财富缩水。这两方面的结果,均将影响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投资增长乏力、投资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影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其次,股票价格的下降说明资本的价格在下降,而资本价格的下降将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第三,由于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导致居民金融资产的缩水,进而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同2001年初相比,我国股票2002年5月末的价格下降了34%左右,股票市值减少近1.3万亿元,大多数散户投资者的损失在35%以上,损失多的在50%以上。而股市中的散户投资者在我国是以中上等收入阶层为主,这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力。这些投资者金融资产的缩水,严重影响了其消费的支出。随着6月下旬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股市结束了持续下滑走势,消费者信心指数开始回升,预计下半年消费品市场将趋向活跃,消费品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将有所改变,对物价指数回升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技术进步、打破垄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等因素抑制涨价
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价格下降非常快。1996年以来的6年中,家用电器零售物价分别下降1.3%、4.4%、6.1%、6.0%、6.4%和6.1%。今年以来家庭电子设备、家庭交通设备和通信设备等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是最大的。2002年1-5月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7.7%、7.7%、8.4%、6.3%和7.2%;交通设备制造业产品出厂价分别下降3.9%、4.9%、4.4%、3.7%和3.5%。由于这部分产品在零售物价和居民消费物价中占有较大权数,并且这类商品居民需求量大、需求增长快,这类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是拉动物价总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市场竞争进一步引入经济生活,打破垄断,使垄断性的涨价现象有所遏制。实行公共服务价格听证会制度后,一些公共服务产品价格涨幅明显降低。今年上半年服务价格只上涨了2.4%,这是近几年来涨幅最低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那些随意涨价的欺诈现象有所打击,使他们涨价的冲动有所抑制。
五、全社会资金供求结构错位,导致资金供应的实际偏紧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首先都是货币现象,当前的物价走势与货币增长幅度有密切关系。近几年货币供应总量似乎不紧。但实际上,近几年的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支持作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1991-1996年货币的流动性平均为43.1%,而1997-2001年货币的流动性平均只有38.2%,比1990-1996年的平均流动性下降5个百分点。根据货币流动性的比较,1997-2001货币增长对经济运行的实际有效作用是低于1990-1996年的。同时,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增长变化也导致目前货币供应量中对经济运行的实际有效影响部分的比重下降:(1)1998-200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用于国外的资产年均增长17.9%,用于国内的资产年均增长仅12.4%,即通过信贷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比重下降。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结构上,1998年货币供应中有13.7%用于海外资产,而200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6.7%,即2001年货币供应中有16.7%(约26425亿元)并没有用于国内的经济活动。(2)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股票保证金存款大幅度增长,这部分资金虽然计入M2的统计,但基本上不可能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据统计,2001年股票一级市场新股申购资金高达5000-6000亿元,如果剔除这笔存款,则2001年M2的增长比公布的增长速度要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由于资金供求结构错位导致信贷总量不足。目前,商业银行有大量的资金贷不出去,而大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因为不符合国有大商业银行的放贷标准而得不到贷款,也没有别的筹资渠道,结果便是社会资源大量闲置,民间投资迟迟不能启动,导致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另一方面,2001年末全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差高达3万多亿元。截至2002年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长只有12.2%,明显低于1997年以前几年的年均水平。正是这种大量有强烈投资意愿的主体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资金,而大量没有投资意愿的社会主体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金的格局,造成了社会资金总量不紧的表面现象。因此,目前通货紧缩压力增大,与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偏紧有直接关系。这是由于90年代后期货币供应格局未能适应经济运行环境的快速、积极变化,特别是更多的货币转化为准货币、货币的流通性减弱,使得体现现实需求的狭义货币的实际增速明显减缓,从而成为加剧通货紧缩的因素。
总体分析,今年我国物价之所以在经济加速增长的情况下持续下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物价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时间的推移,去年形成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对物价总水平下降的滞后影响将逐渐消失;随着股市的回暖、企业经济效益的回升,物价总水平的降幅也将逐渐减小。但加入世贸组织初期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的冲击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下岗失业的影响,居民的收入增长、居民实际购买力的提高还面临较大的困难,供大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还难以大幅度缓解,影响物价下降或低迷的根本原因仍然存在。同时,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金融风险的困扰、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激励机制的欠缺等问题,短期内货币的传导机制难以理顺,货币的流通渠道不易畅通,因此货币有效供应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仍将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还难以彻底消除,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下降0.3%-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1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