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环境催生新视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在我们黑龙江省电视新闻媒体中“关注民生”系列的电视节目占据了很大比例,例如《新闻夜航》、《帮忙》等栏目。民生新闻也成了媒体和百姓的关注焦点。本文主要论述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下催生出来的媒体新视点。
  关键词:新闻媒体,社会环境,选择,民生新闻,新视点。
  
  严格来说,民生新闻并不能算是一种新闻种类,它只是电视媒体在新闻关注中产生的一个新的观察视点。原来的新闻媒体主要是作为国家舆论导向的传播,关注目光更多的是停留在上层,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报道,对地方行政规划的宣传,而很少将新闻镜头直接对准生活的最基层,或者说是底层百姓。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新闻传播及民主政治建设各方面得以明显改善,新闻传播新媒介大量增加,并且不断向国外同行学习,新闻媒体因而获得了较以前更多的自由和经验。适时的选择对于新闻事件报道的最恰当的视点,以期对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做一个全方位的深入报道。许多新的新闻价值观念、新的新闻报道题材、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开始逐渐出现,其中也包括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兴起。在民生新闻的采编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们的新闻价值观开始回归“民生”和“百姓”,强调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
  民生新闻之含义、作用及反映对象
  所谓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但从学术角度上,有的传播学者并不认为民生新闻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立内涵的新闻学概念,因为广义地说,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都应该是民生新闻。也可以说,民生新闻的视点选择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受众为主导”的市场的必然选择。民生新闻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固有的新闻价值观,也使得媒介的新闻选择视点出现了很大的突破和改变。
  “民生新闻的增加,体现了党和国家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国家发展政策,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1)民生,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可以说,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时代风貌。新闻媒体在当代一改往日的“高高在上”,把镜头对准百姓的日常生活,积极发挥了媒体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纽带作用。
  黑龙江省的许多电视新闻媒体在沟通国家与百姓关系、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像《新闻夜航》、《帮忙》等栏目,还有许多电视频道的其他节目,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及时为百姓解决了难题,也以此提高了百姓自身对于媒体的关注,可谓双赢。
  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性上来看,民生新闻更多的关注在普通居民上。普通百姓作为话语权上的弱势群体,在生存、生活、生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自然不会少。有时求助于政府不如求助于媒体,一些机构在许多问题上相互推诿,致使百姓有苦无处诉,有难无处求。而机构最怕的就是媒体曝光这种事,所以一听说媒体要来,马上和颜悦色,解决问题。从这种现象,一方面能看到媒体对于职能单位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的官僚现象和渎职现象的存在。可以说,民生新闻已经成了百姓最愿意看的节目之一,成了反应民声、让政府了解民情的一个绝佳的窗口。
  民生新闻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民生新闻题材的庸俗化、低质量。
  民生新闻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在取得了相对稳定和固定的模式之后,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民生问题的报道涉及了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之当代传媒对于娱乐性、收视率的一味追求,个别的民生栏目在实际运作中大放噱头,肆意炒作,主观上迎合了观众的娱乐需求,“片面追求媒体效应从而忽视了新闻本身的质量和价值”(2)。这种媚俗和趋同导致了民生新闻的质量和内容逐步“走低”。
  2.民生节目的“撞衫”现象严重。
  我们在反映民生问题时,常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和雷同的情况,但是很多反映家庭问题的节目的出发点不是在报道事实,解决问题,而似乎是在“炒作”。更离奇的的是,内容类似的节目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相似栏目中,让观众有被看的疲惫不堪。这种节目制作上的“撞衫”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栏目缺少新意,乏善可陈,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
  我们要看到,民生新闻目前毕竟是处在一个视觉娱乐至上的时代,在此新的社会环境下,有娱乐可以,但关键要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娱乐品位。“新闻媒介本身具有专属引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视角。”(3)民生新闻要真正走进百姓,走进百姓的喜怒哀乐,把话筒真正的交到百姓手里,让百姓说自己要说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还原事实的真实面目,给真相一个交待。
  对民生新闻的报道还要注重新视点的选择。民生类新闻可以是琐碎小事、邻里纠纷,也可以是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引导。可以多从民生角度解读国家政策法规,关注经济发展形势,扩大通俗类民生节目的空间,将法制、社科等栏目民生化、通俗化、特色化,从小民生中看到大民生,从小趋势中看到大思路。同时,要把民生新闻的报道放眼全局,又要让深植本土,找到构建和谐社会与民生共同的接入点。围绕教育、医疗、住房等相关视点选择好切入的角度,深入报道相关民生问题的由来、现象、体制原因等内容,从根本上探讨民生问题的根源,以谋求下一步的解决方案,使民生新闻的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当然,对民生新闻的报道还要积极探索并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发散角度展开思考,开辟新战场。同时充分发挥客观公正的传播职能与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肩负起社会监督与维护社会正义的职能,真正让新环境下的新视点成为媒体的新武器,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程瑶 李丽梅《民生新闻的魅力“三要素”》
  (2)柳志华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
  (3)李学东 《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
  作者简介:孙金莹,女,1977年6月出生,黑龙江省北安市人,现任佳木斯电视台编辑、记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4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