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在高校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对其进行业绩评价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的工具在国内外的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社会第三方的角度将平衡计分卡方法引入到高校的业绩评价中以期寻找更合理的高校业绩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校;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找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又需要社会第三方的监督,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来考核高校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社会评价,以社会价值作为其指标选择的基础,评价结果更具有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因而更能反映社会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业绩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业绩评价要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目前以政府部门、评估院、大学以及个人为评价主体进行的大学评价共发表了40多个不同类型的排名。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网大和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等。围绕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等要求而展开的争论未曾停止过,高校业绩评价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
笔者总结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于为考生服务,忽视了社会对高校的期望,不能与高校自身的战略相结合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等社会评价机构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为考生和家长择校服务。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者导向模式的评价。但是,从自身对大学的认识出发,在设计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时将自己的价值标准代替社会的价值标准,这不仅忽略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也不能与高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二)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具体表现在假设的非科学性、缺乏合理的分类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
1.假设的非科学性
有的评价机构在其评价假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例如,对科学研究的评价以“不同类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这一假设存在着不合理性。科研能力不是先天而来的,后天的人为因素,如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科研中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科研人员的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的科研人员其创新能力是不同的。
2.缺乏合理的分类评价
大学排行是一种比较性的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由于其承担的任务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学校的文化背景、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不同的学校显然是不科学的。虽然评价机构尝试建立转换系数,试图从技术角度入手解决比较问题,但这种方法在学术界仍有争议,其科学性还有待论证。
3.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在各类高校、各学科中的适用性更是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高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公众对每一个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都或褒或贬、意见不一,主要是因为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资料、数据的完整和准确,这是评价有效、客观、公正的前提。我国高校的信息披露程度极低,因此评价机构在采集数据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更多的机构只好将指标简单化,选用容易取得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又容易出现缺失、滞后的问题,最终导致评价失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理念正在逐步融入当前我国的高教体制之中。但是对这三种要求如何看待,怎样平衡,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都是当前高校业绩评价面对的问题。
三、平衡计分卡在高校业绩评价中的适用性
平衡计分卡是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于1990年提出的。它是一种企业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系统,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的测量综合反映企业的绩效。卡普兰和诺顿认为将平衡计分卡用在改善政府及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上效果会更好。
(一)从实例研究来看,追求平衡是创建高绩效高校的必要条件
美国学者马克・G・波波维奇等人对美国的一些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创建高绩效组织必须要对组织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改革、目标选择和管理监控的“信息源”。对高校而言,绩效指标体系更应强调一种“均衡”的理念,如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平衡,而平衡计分卡恰恰切合了这一需要。
(二)从组织理论来讲,高校业绩评价与企业业绩评价具有同一性
高校业绩评价是由企业业绩评价演变而来的,是企业业绩评价在高校管理中的借鉴和发展。这种借鉴和发展是由两者具有的同一性性质所决定的。该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规范化制度化为根本,以组织行为分析为重点,以相关评价为基础,以员工参与为条件。这五个方面的同一性,决定了企业业绩评价可以借鉴和运用到高校业绩评价中来。
(三)从价值观来说,平衡计分卡的精髓与高校业绩评价追求的终极价值是切合的
平衡计分卡的精髓是追求在组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等重要管理变量之间的微妙平衡,激励机制、职员知识的学习和产品服务增长之间的平衡。高校业绩评价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这种平衡。
高校从外在的社会性出发,强调高校的开放性和社会责任。对高校业绩的关注其实就是在关注与业绩相关的组织使命与一些核心价值,比如开放性、责任性等。可见,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新的绩效评价工具,它可以从服务对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资源四个方面对整个学校进行评价,促进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平衡计分卡更加突出组织目标的主导地位,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核心,把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使我们能够层层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运用平衡记分卡对高校业绩进行评价的指标构想
在顾客层面,应结合学生身份的二重性。高校主要是为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等部门需要。从这个角度,可以将传统平衡计分卡的顾客维度分成两个维度,即一个是以学生和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社会产出维度,一个是以服务社会和用人单位为内涵的狭义社会服务维度。
要想实现两个客户的满意,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内部运营机制和财务预决算机制来保证,因而需要高校平衡计分卡的内部运营维度和财务预决算维度。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得出第五个维度,综合竞争力维度。
运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业绩进行评价,其核心仍然是组织使命和发展战略。对于高校外部的评价者来说,应确定高校自身的战略目标,其他的各个维度均是在高校的整体战略使命的驱动下进行的分解和诠释。评价机构要合理的分析高校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评价其战略目标是否合适,然后将战略目标从社会产出、社会服务、内部运营、财务预决算、综合竞争力五个层面向下逐层分解。
(一)社会产出维度
社会产出维度指标转化为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就是用已毕业学生的回报率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价值;用高校承担科研项目成果数和科研成果转化价值比率来衡量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价值。
承担科研项目成果数是对高校科研能力水平的一个有力的衡量指标。而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价值比率我们用公式: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价值比率=已转化成果的科研费用/总的科研项目费用来衡量。
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假设,即科研项目费用越多的项目创造的社会价值越高。
(二)社会服务层面
社会服务层面转化为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就是用在校学生的满意度来衡量学校的教学水平;用学生的就业率、一志愿上线率以及科研经费增长率来衡量高校的社会声誉情况。
学生满意度是指在校学生对于高校现有的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较高的学生满意度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最为强有力的认可之一。
学生就业率公式:学生的就业率=初次就业学生总数/应届毕业生总数
考生一志愿上线率公式:考生一志愿上线率=一志愿录取人数/全部录取人数
科研经费增长率公式:科研经费增长率=科研经费增加数/上一周期科研经费总划
上述三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
(三)内部运营层面
内部运营层面是反映高校内部运行状况的一个层面,其目的是解决“学校擅长什么"的问题。转化为平衡计分卡的指标主要用行政管理效率来衡量行政管理的绩效情况;用学科的专业排名来衡量学科的建设情况;用科研成果转化率来衡量科研管理状况;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数量比来衡量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情况;用学生的获奖情况来衡量校园的文化情况。
(四)财务预决算层面
财务预决算层面是高校运作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财务收入,二是财务支出。财务收入主要用经费收入增长率来进行衡量;财务支出主要用科研经费比率和投入经费增长率来衡量。科研经费比反映的是高校对于教学和科研的重视程度;教学投入经费增长率反映的是高校对于教学的持续投入情况。
(五)综合竞争力层面
综合竞争力层面是高校实现战略目标,创造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目的是着重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关注的是高校未来的基础构建。转化为高校平衡计分卡指标,用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高级职称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情况、教师满意度以及信息化建设水平来进行衡量。这四个指标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反映师资结构情况;高级职称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人均数反映教师的学术水平情况;教师满意度反映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配合程度以及高校的文化与运作效率;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指高校的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的构建和利用水平。具体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运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业绩进行评价时,因各个高校的战略目标不同,所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各高校的战略目标设计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对指标的设置和权重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平衡计分卡方法在高校业绩评价中的推行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aplan R S,Norton D P.The balance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1-79.
[2]Kaplan R S,Norton D P.Putt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wor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134,147.
[3]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21-24.
[4]杨诚.平衡计分卡与大学绩效管理创新[J].会计之友,2007(1):44-45.
[5]杨诚.谈建立高校平衡计分卡模型[J].财会月刊,2007(2):82-84.
[6]郑利.平衡计分卡在高等学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9(5):229-233.
[7]李玉兰.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8):34-36.
[8]邱均平,张蕊.我国大学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95-98.
作者简介:曲琳琳,女,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