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廊坊市生产力布局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生产力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调控手段,决定这一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效率,本文从区域协调理论出发,对廊坊市的生产力布局进行科学分析,为构建更好实现廊坊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模式提供科学的借鉴。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廊坊市
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生产力布局具有地域性、全局性、长远性和继承性等特点,生产力布局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发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影响国家或地区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生产力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
生产力布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是在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两者的优点,克服其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理念。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它强调的是区域间、部门间或产业间及其内部的均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忽略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主张的生产力的均衡配置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由于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局限性,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揭示了不同阶段投资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合理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但一旦某些区域基于初始优势而超前发展后,这些区域就会借助既得优势,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而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强化和加剧了与其他区域间的不平衡,最终造成发达区域越来越发达,而落后区域越来越落后的局面,进而导致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
非均衡发展策略虽然带来了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参与区域竞争,各地区在减免税费、供应廉价土地和低价格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恶性竞争,如遍地开花的开发区,以及惨重的环境代价等。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生产力布局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但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的不一致,必须重新审视和理解这种均衡与协调,这里的协调应该是一种经济导向而不是地理导向的均衡,而这里的均衡更多地强调的是协调而非均等。因此,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在充分认识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劳动地域分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地域统筹,促进区域社会福利水平的均等,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与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区域生产力布局状态。其目的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即追求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中,自然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进步是结果。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在空间上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的最优空间配置,意味着资源投入在一定的空间内将获得最大收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经济潜力和优势,以空间优势换取区域竞争力;同时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和谐有序,整体效益最大化。在生产力布局中,可以让那些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需求旺盛的地区承担更高强度的社会经济职能,对这样的地区进行高强度的开发;而对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地区,则使其主要承担生态维护功能,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布局原则,即 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条件,使其在布局中担负不同的功能,允许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区域进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对需要强化生态保护的区域则采取有限制的发展策略,限制保护区域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发展的安全,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保护区域的公共设施配套程度和生活福利水平,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公平。
四、廊坊市生产力布局分析
廊坊位于京津冀要塞位置,周边500公里半径内有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1座,常驻人口2亿多。依托周边(以京津为主)交通资源,拓展自身交通优势,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发展经济的独特区位优势。但从廊坊的经济发展来看,区位、人力成本、市场等优势资源等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竞争优势。廊坊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现状主要表现在:
根据廊坊产业空间布局状况、京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廊坊交通干线规划情况,在加快发展廊坊、燕郊等开发区(园区)的同时,廊坊市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开发胜芳、扬芬港、淑阳、牛驼等10个新的园区,加快构筑“两带一轴一中心”的发展格局。“两带”,即环北京产业带和环天津产业带。“一轴”,即沿廊沧高速公路特色产业轴。“一中心”,即作为全市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市区。通过“两带一轴一中心”格局的构建,增强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提高对项目投资的吸附能力,强化对产业聚集的支撑能力,进而从整体上加快我市与京津产业融合的步伐,加快我市县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整合步伐,在空间上实现全市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
在这一空间布局的指导下,廊坊中心区和北部、中部、南部经济区等四个区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些构成了寻求适合廊坊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的空间布局的主要依据。其中,廊坊市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功能完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北部地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该区赖地利之便与首都经济联系密切;畜牧养殖及加工、家具制造等特色产业明显,专业化市场发育较为成熟;但大型工业企业和拳头产品相对缺乏,产品加工深度不足;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中部地区毗邻京津,交通比较发达,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但后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农业基础较好,但受困于水资源缺乏,致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受到很大局限;与北部和南部地区相比,乡镇企业较少。南部地区靠近天津市,区位、交通条件比较优越,但生产条件差,水资源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但规模小、档次偏低;专业化市场特色明显。从总体发展格局来看,廊坊各区域之间还应在“全市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进一步实现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带集中,从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的区域格局。
在廊坊的生产力布局中要想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对所属区域有一个清晰把握,即通过科学的分析确定哪些地区应该以开发为主,而哪些地区要以保护为主,从而确定不同地域的承载功能。最终形成全市一盘棋、各区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各地所承担的不同发展功能形成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针对廊坊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与矛盾,如区域经济差距的客观存在、地区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的不同略等,需要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采取产业、财政、货币等政策适时进行引导与调整。一方面要通过区域规划和政策,引导和调动各区的积极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要打破行政分割,健全市场经济机制,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全市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7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