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琼华

  [摘 要]强调了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需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分析了目前我国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原因,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物流高职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47-03
  
  1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需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
  
  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就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校内的实训室模拟、仿真来进行,这种模拟、仿真既可以是通过软件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仿真的机器、仪表来进行。二是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企业中去进行实际的操作。从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和功能来看,全国已有众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已建成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在硬件的投入方面虽然动辄上百万,但更多只能供学生认识、参观、了解,真正能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的非常少,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主要还是通过软件模拟一些物流的环节、流程,比如下采购订单、备货,货物的出库、入库,车辆的调度、配载,费用的结算甚至让学生模拟自己经营一家物流公司,这些通过软件上的模拟训练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这些软件是由软件公司开发出来,而软件公司并不熟悉物流业务的具体流程和环节,二是软件只能对所有程序、参数进行设定,学生也只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去操作,根本无法模拟真实的物流环境和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软件的程序是既定的,而工作中更多需要的是灵活,是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软件的模拟是一种虚拟的,软件模拟学生只是与虚拟的订单、货物、车辆、合同、单据打交道,而实际的工作中却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预见和处理。这些都是软件无法模拟的。此外,物流专业还与其他工科专业不同的是它的专业涉及面广,环节多、单据多,信息传递量大,环境复杂,很难在校内实训室去模拟和仿真,更无法像机械、汽车、模具等工科专业可以将真实的机械、汽车、模具放到实训室里,让学生真实的去体验、去感受甚至去搞清每一个零部件的构成、工作的原理、常见故障的产生及处理。因此,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必须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职业操守需要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技能的训练必须到真实的物流企业中,具体的岗位上去操作、学习、锻炼、积累经验。这就需要校企双方的合作。
  
  2目前我国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把开展校企合作、重技能、重实践训练挂在嘴上或流于形式,而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沿袭过去的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或很少进行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直到毕业还没有到过真正的物流企业,甚至有的连老师也没到过,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和实际的东西严重的脱节,学生直到毕业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出去干什么,自己能够干什么,对实践的东西、行业的东西知之甚少,这能怨学校吗?学校也有学校的苦衷,学校的难处。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只是政府提倡,学校一相情愿,或者说学校动而企业不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其根源到底何在?
  2.1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导制企业与学校两个利益主体难以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变革,在改革之前,很多院校都属于部属院校,行业办学,院校与企业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后来发现这种办学体制有很多弊端,加之后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为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变行业、企业办学为政府办学,所有部属院校都归到地方,技校、职大也与地方院校合并,行业、企业不再承担办学的社会责任,也不再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今天的企业不再参与人才培养,也普遍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投资办教育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这个责任也没有这个义务来承担人才的培养。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企业、学校是两个利益主体。
  2.2企业利益的缺失使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既然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事情企业绝不愿意去干,企业之所以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其根源就在于它没有经济利益,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不仅不能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反而可能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一定的资源,这种企业利益的缺失导致今天校企合作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虽然全国也有一些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例子,但这些合作依然处于一种民间状态,有一些地利、人和的因素,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
  2.3企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办的物流专业认可度不高导致企业缺乏合作的兴趣
  物流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是在最近五年才办起来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专任教师也是转行而来,教师自身的行业实践经验、科研水平、项目开发能力都比较弱,加之高校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生源普遍较差,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就不高,即使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一些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企业也往往去寻找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合作,企业看重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实力、品牌效应等。
  2.4规模性物流企业较少,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校企合作成难题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物流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特别是在内地城市,本地土生土长起来的物流企业大多是一些地方性的小型物流公司,多数也是从事单一的运输、单一的仓储等,员工人数从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即使是一些全国性的物流公司在内地也只是设立它的服务网点,这些网点规模跟地方性的小物流公司也差不多,所以一家物流企业往往能够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都非常少,而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都在100~200人,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学校更难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推进校企合作、培养物流高职人才对策研究
  
  3.1推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纳入法制化轨道
  政府办学天经地义,尤其是政府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更是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的必要举措,行业与企业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义务去承担这样的社会义务。然而高职教育却应走另一条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办学之路,根据世界各国办高职教育的经验,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可能办好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并迅速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和我国过去办职大、技校的经验,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学生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离不开岗位实践的锻炼,据一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主要从工作经验中获得,不同行业有所不同,最高的行业工作经验比重占到87%,最低的行业工作经验也要占到65%以上,而物流行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实践经验的行业。推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这种模式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各方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权利、义务,物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应受政府、行业的双重管理。政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起主导作用,对高职人才教育起管理、规范、监督作用,并保障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主要承担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人文素质、职业操守的培养;企业应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技能培养提供场所和技术指导,同时作为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企业理应享受政府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甚至学校的办学收益,鼓励学校、行业、企业成立董事会共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收益分配等进行决定,让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物流高职人才的培养中来并获得收益。

  3.2强化物流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当前,很多物流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上面提到的很多尴尬,这与学校只把合作的目光盯住少数的大物流公司不无关系。其实,我国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物流公司都属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它们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而物流人才素质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重点大学、本科院校又不屑于与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合作,这正是广大的物流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最好切入口。其实,高职院校物流师资的学历水平正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新进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物流或相近专业研究生学历,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与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一些项目的研发与合作,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咨询、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企业也必须提供一定的岗位和资源供学生实习,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3.3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充实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架起校企合作友谊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不应只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中引进,而应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或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这样开展校企合作就有了感情基础和联系的纽带,也容易架起校企合作友谊的桥梁;同时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也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在学校他们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在工厂、企业他们又是教学生如何操作的师傅。
  3.4学校应成立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领导班子,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流于形式,除了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从校级、院级、系级,没有一个领导是具体分管和抓校企合作工作的,也没有人去具体推动这项工作,也更谈不上去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形式。而从校企合作开展得好的院校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工作必须是领导重视,专人负责,绩效考核,资金保障、报酬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情感来苦心经营的事业,绝不能等、也不能靠、更不能放弃,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存在着等与靠的思想,等企业主动找上门,等政府、行业协会出台措施、牵线搭桥,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为省事、省心、干脆就沿袭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版,既不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也不开展校企合作,甚至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办专业思想。
  3.5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中
  高职物流专业经过近些年数量上的迅速扩张,现在应该转到质量的提升上来,教育部也应在开展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尤其是对近年新办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比如,现在全国已有6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现在到底办得怎样,条件如何,专业建设进展情况,学生的就业状况、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情况、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对学生开展了哪些实践技能的训练等应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并将开展校企合作、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等纳入一级评估指标,对未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取消该专业的招生资格,对开展校企合作不得力的学校亮黄牌警告责成限期整改。
  3.6推行2+1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训练
  推行2+1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集中两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物流高职教育推行2+1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解决物流企业不愿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二是可以将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联系起来;三是学生一年实习期满就基本能胜任工作,且已经具备一年的工作经验;四是在这一年中,学生还具备双重身份,一是在校学生,二是企业的学徒,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理论上不懂的可以获得学校老师的指导,实践中不会的可以请教现场的师傅,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五是推行2+1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分散在众多家物流公司进行顶岗操作实习,解决了学校集中安排实习难问题。对于2+1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可以考虑实行双导师制,每位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和现场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应出台相应的对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薪酬制度等。二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两年,依然要重视校企合作,比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人才规格,知识技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定期举办专家论坛,举办企业杯知识技能大赛,联合举办校企文、体竞赛,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加强校园企业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文槿.国外如何发展职业教育[J].西北职教,2008(3):22-23.
  [2]赵彦普.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8-100.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2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