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我国现代企业的绿色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 剑

  摘要:随着环境继续恶化,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绿色管理是建立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实现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分析了绿色管理的内涵及其必要性,提出了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
  On the Green Management of the 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
  GuJian
  (Business School, East China Technical Un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environment deterioraing in the world, the environment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e protected.The green management is the valid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It is also the valid method to for enterprise and socie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the green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then it give us some suggestions, how to implement the green management in the enterprises.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Green management
  
  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从学者的学术讨论转向付诸实践的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绿色经济浪潮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在此情况下,绿色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绿色管理思想也成为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一、绿色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绿色管理是绿色经济的产物。关于绿色管理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的共同之处是都承认绿色管理是一种兼顾生态利益、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管理理念或模式。我认为,绿色管理就是根据绿色经济的要求,把环境保护观念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注重对资源、环境的管理,通过节约资源和控制污染,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或模式,与传统的灰色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绿色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任何管理都是有鲜明的目的。传统的灰色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企业眼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绿色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当前的发展,而且要顾及生产与环境、生态、资源的协调一致,达到企业的长期高效运行。
   其次,绿色管理的动因是绿色经济的兴起。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之下,绿色经济正在形成。为了适应绿色经济的要求,各国政府已相继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开始采取严格的环境管制措施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经营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必须从管理理念到具体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等进行全面改革,努力实施绿色管理。
  再次,绿色管理的前提是环境保护观念。环境保护观念要求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成本,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它是推行绿色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将环境保护观念融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教育、引导、鼓励员工不仅要承担促进企业发展的责任,而且更要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使绿色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绿色管理的核心是资源、环境管理。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据估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用量的20%--30%,而70%--80%的资源最终成为进人环境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绿色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环境的管理,在整个生产过程及其前后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和控制污染。也就是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
  第五,绿色管理的保障是开发绿色技术。技术创新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然要求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如果背离绿色要求,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进程。只有采用绿色技术促进清洁生产、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管理的物质保障。
  
  二、绿色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企业环境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管理水平成为影响当今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经理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因此,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快实施绿色管理。
  首先,绿色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在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甚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随后,我国政府向世界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因此,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首当其冲。企业必须采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模式―绿色管理,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次,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人们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商品。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出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在我国,绿色需求在小康家庭也日益表现出来。如在对北京和上海两城市的调查中发现,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产品。面对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施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第三,绿色管理是环境问题法律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不断出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就国内而言,为了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和8部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定了20多项环保行政法规和600多项地方环保法规。此外,我国还制定了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质量整治定量考核、领导环境目标责任制、淘汰落后技术等管理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下,企业必须顺应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对已有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实施绿色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第四,绿色管理是跨越绿色壁垒的有效手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绿色壁垒一面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它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它也往往被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来作为限制别国产品进口的借口,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绿色壁垒的设置,使我国企业产品在走向世界市场时受到种种限制。据我国外经贸部公布的数字,我国每年有价值50余亿美元的商品品种因不符合环境标准被禁止外销。面对来自国际市场强大的环保压力,我国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实施绿色管理,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否则将落人“道义上被动,经济上吃亏”的境地。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彦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J].管理科学,2000, 3:89-91.
  [2](美)艾默里・B・洛文斯等,译者:思铭.企业与环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10-120.
  [3]孙锐.企业绿色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对策[J].企业管理,2000,1:69-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5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