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信息与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明凤 姜成志 胡英广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数学类专业发展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几年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给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
一、 前言
在21世纪初,数学学科有了各种新进展,新的数学学科分支日益增多和成熟,数学在和其它学科交叉中表现出无穷魅力。计算机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先进快速的数字与图形处理技术及传输手段,带来了信息革命,使得数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对数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经调整后高等学校新的专业目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在这次调整中设置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为背景的,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理科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新设的专业,有关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一系列专业建设问题,各院校目前正在积极的研究与探索之中。我们学校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 培养目标
本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理学应用型人才。同时兼顾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三、 指导思想
本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有两个方向:计算科学方向与信息科学方向。结合本校学生生源的特点,我们的指导思想是:1、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侧重计算科学方向的培养,也可以在较好的数学基础上深入学习信息科学方向知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2、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侧重信息科学方向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培养可达到因材施教的良好目的,学生的优点也能够得以发挥,学生的发展前途会很乐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数学类课程为主,强化对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计算科学方向的课程上强调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在信息科学方向的课程上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除了设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重要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外,还专门建立了工程实践基地,用以开设工程实践课,目的是专门通过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课为期二个月,连续上课,对学生加强管理、加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讲究实效。实训的内容包括关于数学建模的训练、关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的训练,网站建设的训练等等。最后以学生的一份大作业来考核学生的实训效果。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将来的发展定位,参加名牌大学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并获资格证书,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就业增强竞争能力。
四、 培养模式
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学素质是人的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较高的数学修养,无论对科技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无论对各行业的工作人员还是政府公务员,都是十分有益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各个领域中许多研究对象的数量化趋势愈发加强,数学结构的联系愈发重要,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要想成为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现代人,都应当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
数学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十种基本的数学能力有:类比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归纳的能力、抽象的能力、联想的能力、演绎推理的能力、准确计算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软件的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五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有: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中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道路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1]
为了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数学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我们不要因为“信息”两字在专业名称的开头,就把专业培养的重点放在信息科学方向而减弱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力度。而应是在加强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信息科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
(1)应用型。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数学王国”,强调在自身理论基础上不断前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规模的相应扩大,培养理论研究人员的工作就成为长远性基础学科工作,只宜由国内若干基地去承担这一艰巨任务。高等学校应培养应用意识强、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对本科毕业后就想参加工作的学生或者没有能力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这部分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着重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例如参加数学建模的训练、关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的训练,网站建设的训练等等。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注重能力”为指导方针,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
我们专门建立一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工程实践基地,用以开设工程实践课,目的是专门从实训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到大中专院校任教,从事数学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的计算中心工作,还可以到政府部门从事统计、审计等工作,或到相应单位从事软件开发、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工作。由于我校生源特点,这种类型的学生占大多数。
(2)研究型。我们把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列入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对这部分学生在本专业的两个方向都加强训练,使这部分学生不仅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部分学生可以辅修相关课程,报考计算机软件研究生、数学类研究生、经济类研究生或管理类研究生等等。到本学科或与数学相结合的其它学科中继续深造,深入加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成为某学科的栋梁之才。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还能成为数学建模活动的骨干。
(3)复合型。在20世纪,新技术、新理论大多诞生在交叉学科中,这些交叉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需要“工业数学家”、“农业数学家”、“经济数学家”等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大力提倡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辅修二学位,例如经济学、财会学、教育学等二学位,拓宽专业面,努力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是对应用型人才类型的细化,都可归为应用型人才。这里所说的研究型人才可以称为研究性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可以称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五、 结束语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我们所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合理的、有效的。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我们的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学校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我专业的学生积极勇跃、表现突出;在参加全国数学建模中,我专业取得过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就业方面在全校也是很突出的,有的在就业单位获得了年薪12万元的待遇。我专业整体就业率每年都能达到95%以上。研究生考取率也高于其它专业。另外,其它专业的教师也很喜欢让我专业的学生参与他们的科学研究项目中,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非常有优势的专业,但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得到了加强学习,又能在实践能力上得到了训练,这样的学生才有发展前途。否则,学生有可能在两方面上的学习都不够,学生将来的发展就会成问题。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挑战?探索?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92-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5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