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研知识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建武

  所有的社会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知识资源。知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它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含金量。科研机构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知识管理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在知识管理中处于关键地位。知识的内涵不光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也可以包括感觉、经验、思想、智慧甚至心理活动、思维模式等,只要它们相对于受用主体是有用的信息并且是能受控的即能为主体操作利用的信息。组织中的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知识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社会化、外化、组合和内化。
  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即知识共享主体通过知识共享手段共同分享其他主体拥有的隐性知识,而这类知识转化过程一般是在社会行为中各主体之间主动形成的,因此,称为社会化。
  外化是指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即把隐性知识表达成显性概念的过程。由于外化是把抽象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便于交流和理解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可以借助通讯、网络、出版物等先进技术和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外化是促进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性步骤。隐性知识的巨大能力只有在显性化后,才能为更多人所共享共用。
  组合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经过社会化和外化过程,员工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了组合的过程。在组合的过程中,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内化是指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新知识得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组织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个人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称做知识螺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后,新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
  
  二、开发知识管理技术
  
  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同时要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技术是在数据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特性而开发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能够协助知识管理人员和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活动的技术,具体包括建立内部信息网以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利用网络和群件技术,将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连在一起,打破原有的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壁垒,使整个企业实现快速的实时通信和沟通,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和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
  
  三、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只有交流才能发展,只有实现知识的共享,激发科研人员把分散在头脑中的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才能不断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的中心内容在于建立激励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的办法中最有效的是团队建设
  首先,建立以兴趣为核心的团体。人们通常也愿意与拥有共同兴趣的人共享知识,在这些团体中,知识共享都是不自觉情况下发生。据有关调查,科研人员在工作场所获取的知识中,有70%来自与非正式团体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创建正式的工作团体,培育非正式的学习团体,使二者互为补充,是科研机构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人”的因素的组织基础。
  其次,进行必要的团队重组。成功的科研机构鼓励知识交流的方法是,将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组织层次的人召集在一起。所有的成功科研机构都拥有跨职能的团队,不同组织层次的人员间也有着密切的交往。通过团队重组使人们能成为不同小组的成员,从而增加共享知识范围
  总之,科研机构知识管理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科研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研发和创新实践中去,最终提高创新能力和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知识管理的核心要件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智力、技术、人力等资源。知识是人的能力的体现,而不是单纯的文件或音像资料,知识的产生离不开直接或间接的交互活动。 知识的融合是一种创造,是获取科技创新的基础,现有的科研知识管理决定了发现、发明、创造和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知识管理是科研机构生存的神经中枢,是根植于科研领域全过程的源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