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外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接梅

  摘要:青少年人际交往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青少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人际关系尤为重要。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研究他们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04-02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重视社会交往,学会文明交往,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自尊自重,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以真诚、谦和的态度来发展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
  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友的能力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发展,将影响儿童进入青年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也是个体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青少年来说,人际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 。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研究他们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一、亲子关系的研究
  儿童的社会化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儿童的自然成长及社会化过程是相伴相随而行的。因此,家庭是儿童自然成长与早期社会化的寓所。尤其是儿童从出生到6周岁“完全依赖期”――婴幼儿阶段和少年儿童时期的社会化与家庭的关系甚密,这个时期亲子关系至关重要。有关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亲子关系与儿童疾病、学业成绩以及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
  有研究显示,亲子关系可能会对儿童的疾病特点以及儿科躁郁症(PDB)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疾病又会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2]。他们使用了5个因素亲子关系问卷(PCRQ)在60个家庭(30个PBD青年和30个正常青年)中测查报告了亲子关系。儿童和父母的精神病学资料也一并获得。相较于控制组,亲子关系中的PDB组的特点是很少有温暖、友爱的亲密关系,反而更多的是争吵和惩罚。
  大量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亲子关系比一般儿童更为糟糕。Markowitz F研究发现,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困难儿童亲子关系中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维度、亲子依恋程度都有一定影响[3]。
  根据最新的外科医生关于心理健康的报告,家庭咨询师使用父母和家庭作为合作伙伴对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至关重要。
  利用Norbert Elias的工作,Kitchens在2007年探讨了信息化亲子关系中反映澳大利亚战争时期产生的养育文学,他限制使用暴力,阻止使用专制纪律,强调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二、同伴关系的研究
  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儿童孤独感的形成等方面。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而且影响其学业成绩[4]。同时,儿童的班集体归属感对其后来的课堂投入与参与产生重要影响[5],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较差的学业成绩。中介模型的提出,揭示了同伴关系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Flook ,Repetti 和Ullman(2005)用历时研究的方法验证了中介模型的假设――同伴关系通过学业自我概念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四年级时缺乏同伴接纳的学生,五年级时的学业自我概念较其他学生低,而六年级时的学业成绩则更差。
  E S Buhs(2005)的研究也发现了学业自我概念在同伴拒绝影响学业成绩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被同伴拒绝的个体会体验到不同形式的同伴消极对待,如排斥、伤害等。同伴的消极对待会影响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知,他们将这种消极对待理解为自身能力低下,因此在同伴眼中不是执行课堂合作任务的理想伙伴,由此形成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最终导致低水平的学业成绩。
  受同伴欺负和退缩行为,作为互动水平的同伴交往经验,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孤独感。在小学里,受同伴欺负,会使儿童产生对同伴的不信任感和对学校环境的不安全感,进而会体验到孤独感。受同伴欺负与内部问题的很多不同方面有关,包括抑郁、焦虑、孤独和较低的自尊,受欺负儿童比不受欺负儿童报告了更高的孤独感。Storch等人也认为,受欺负儿童的情感适应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但是也有纵向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早期孤独感和其他同伴交往变量的作用后,受同伴欺负对2年后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同伴接纳水平反映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显著,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孤独感也有差异,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Buhs的研究结果表明,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的消极对待,更可能表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和更多的孤独感[6]。
  另外,关于无家可归的青年同伴关系,在美国和韩国的检查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日益严重的问题[7]。这说明,一个人无论属于集体主义国家还是个人主义国家,都无法摆脱同龄人和社会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人是社会的人。
  三、师生关系的研究
  柏茨和莱德研究了师生关系和儿童人际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亲密型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有较高相关;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与冲突型、依赖型师生关系有较高相关。柏茨和莱德的研究还说明了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同伴关系有密切关系。冲突型师生关系与同伴拒绝、亲密型师生关系与同伴接纳、依赖型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问题存在较高相关。许多研究也表明,在民主-亲密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大方、开朗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行为;在专制-紧张型师生关系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逆反心理和胆怯心理;在放任-冷漠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较多的不合作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国外研究者开发和验证了14个项目的师生关系问卷(TSRI)。TSRI是一个自我评估报告,用于衡量初中学生四级通过与教师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两个研究,分别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TSRI分数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和潜在有效的测量师生关系的工具。
  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其中师生亲密影响比较大。师生亲密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而师生冲突和师生依赖则产生了消极影响。有研究者研究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上的师生关系[8],他们特别关注师生关系对维持青少年生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类别中,其遭受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正在增加,需要教师适时给以帮助。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给孩子以平等的权利,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Rubin, Bukowski & Parker.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1998, 619-700.

  [2]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in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8,64 (4):422-437.
  [3] Markowitz F.Family Dynamics and the Teenage Immigrant:Creating the Self Through the Parents‘ Image.Adolescence,1994,29(2):151-161.
  [4] Wentzel, Barry, C. M & Caldwell, K. A. Friendships in middle schoo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96): 195-203.
  [5] Furrer, C & Skinner, E. 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 148-162.
  [6] Bush ES,Ladd Gw Peer rejodon as an Antecedent of Yo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An Examination of Mediating Process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37):550-560
  [7] Thompson, Sanna J. Peer relationships: A comparison of homeless youth in the USA and South Korea.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07, 50(6):783-795.
  [8] Crosnoe,Elder. Family Dynamics,Supportive Relationships,and Educational Resilience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4(25):571-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