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分布滞后模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采用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河北省从1985―2008年城乡居民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劳动收入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较高。最后,据此提出增加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来促进河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收入;经济增长;分布滞后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84-02
随着河北省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劳动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长。城镇居民劳动收入从1985年的563元增长到2008年的8 891.5元;农村居民劳动收入从1985年的349元增长到2008年的4 395.7元。但是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居民劳动收入占比小,而且该比值呈下降趋势;劳动收入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都不利于河北省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投资拉动型转换。因此,如何因势利导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带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河北省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河北省政府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处理
国家统计局将居民可支配收入分为四部分:工薪收入、经营净(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本文所指的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即为其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劳动收入为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之和。
本文选取1985―2008年河北省居民收入、GDP(以当年价格计算)为历史数据。在进行分析时,为了消除物价因素造成的影响,以河北省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为100%)对所有收入数据平减,从而使数据更具可比性。由于自然对数变换并不改变变量的特征,且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故对所有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本文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1985―2009)。
(二)研究方法
在经济学中,由于心理、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原因,变量Y(应变量)对另一些变量X(解释变量)的依赖很少是瞬时的。常见的情形是Y对X的回应有一个时间的延迟,即我们所说的滞后。因此,本文把滞后解释变量引入模型,运用Almon提出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将不同时期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进一步研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农村居民劳动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模型选取三个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城镇居民劳动收入(YC)、农村居民劳动收入(YN)。取对数:LnPGDP、LnYC、LnYN。由于这三个序列都是时间序列,而时间序列多为非稳定序列,对一个非平稳序列去建模、预测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检验其平稳性。
(一)单位根检验
运用eviews5.0对分别对LnPGDP、LnYC及LnYN进行ADF检验,多次试验后发现滞后期为3时AIC和SC值最小,因此选择滞后期为3,检验结果(见下页表1)。
从下页表1中可以看出,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LnPGDP、LnYC、LnYN及其一阶差分的T检验统计量值均大于相应临界值,表明这三个变量及其一阶差分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但其二阶差分T检验统计量值均小于相应临界值,是平稳序列。因此,LnPGDP、LnYC、LnYN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通过ADF检验可知,LnPGDP、LnYC与LnYN序列都是二阶单整序列。为确定三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以LnPGDP为被解释变量,LnYC和LnYN为解释变量,用OLS估计回归模型得:
LnPGDPt=- 6 908.51+0.96LnYCt+4.69LnYNt+t
对t进行ADF检验发现,t的T检验统计量值为- 4.328746,小于各个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因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及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存在协整关系,即三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三)分布滞后模型
本文选择解释变量的滞后期为一期,即模型为:
LnPGDP=α+β0LnYCt+β1LnYCt-1+γ0LnYNt+γ1LnYNt-1
+μt
为消除分布滞后模型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用阿尔蒙多项式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实际应用中,阿尔蒙多项式的次数P通常取得较低,一般为2或3,很少超过4。本文取P=2。考虑到LnYC和LnYN对LnPGDP的作用两年后几乎消失,模型估计时加上一个远端约束。用eviews5.0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分布滞后模型参数值
R2=0.999882R2=0.999855F=38 001.71
估计结果显示,R2和R2都接近于1,表明模型整体拟合很好;F统计量非常大,说明模型整体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当期城镇和农村居民劳动收入系数均为正,说明它们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为正;而前一期城镇和农村居民劳动收入系数均为负,且T统计量不显著,更说明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水平低,劳动收入基本用于当期消费,从而对当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影响,而对下一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不大。当期城镇居民劳动收入投入产出弹性系数为0.3与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弹性系数相比较低,这是由于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空间大于城镇地区,因而才出台了家电下乡等消费市场向农村地区转移的政策。具体表现在数据上就是,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当期城镇居民劳动收入每增长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会增长0.3%;同样,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当期农村居民劳动收入每增长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会增长0.7%。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第二,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水平低;第三,农村居民劳动收入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较高。因此,河北省低水平的劳动收入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只有不断提高居民劳动收入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三、增加河北省居民劳动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经营纯收入
民以食为天,只有建立稳定增长的惠农、支农资金渠道,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政府要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二)改善农民就业状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涨,已成为其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但目前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农民进城打工。农民的就业被局限在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及简单的操作等很小的范围内。因此,改善农民就业状态首先要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的局面。其次,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大中型城市看来并不起眼儿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带动几个村的农民。因此,政府应给予小企业、小项目更多关注,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从而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工资性收入。
(三)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城镇居民工薪收入
所谓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是指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同步。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劳动收入的增长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只有保证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同步才能使经济和谐发展。而要做到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同步,就要保证企业平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不低于企业平均利润的增长。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机构监督才能完成的。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就要充当此角色,监督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证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同步,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朝才,胡振虎.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6):24.
[2]李稻葵.理性看待劳动收入占比下降问题,不要上纲上线[EB/OL].价值中国网:财经,2010-06-02.
[3]顾剑华.政府公共投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动态分布滞后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9,(10):12.
[4]谭存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模型[J].经营管理者,2009,(9).
[责任编辑 陈丽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