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昕颖
摘要: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任何语言都不独立于文化之外,换言之,语言与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直译,意译,借代和直、意译结合的四种翻译方法,将对英语,汉语词语中带有国俗语义的词语进行对比,从而找到两种语言中等值的传递语言信息的最佳方案,获得语言文化信息的传递效果。
关键词:英文词语;国俗语义;对比;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198-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有纷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风俗民情,作为民族集体的思维成果巩固在语言之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词语和语义体系,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俗词语及其蕴涵的丰富的国俗语义。国俗语即以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具有文化特色。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对应词语所表达的国俗语义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不谋而合”之处。例如,猫头鹰在汉语里俗称“夜猫子”,该鸟习性为昼伏夜出,因此,在汉语中常用“夜猫子”来比喻,喜欢夜里工作而晚睡之人。英语“owl”也有“做夜工的人、熬夜的人”的国俗语义。如“He was naturally a night owl.(他自然是个夜猫子)”。但因猫头鹰在深夜常常发出凄厉的叫声,故在汉语中就常常与“倒霉,不吉利”等联系起来,因而有“夜猫子进堂,好事不来”的说法。但在英语中,“owl”却有“精明,智慧”的国俗语义。如“He’s as wise as an owl.”(他像猫头鹰样聪明)再如,西方文明最早是以渔猎和畜牧文化为主,在这种背景下,狗成为西方人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不仅受到重视,被视为人类的好朋友,正因为如此,英语中的“dog”多含褒义,经常用来喻指人,且含有亲昵之意。如“a lucky dog”(幸运儿)。 “狗”在汉语文化中也有一定的褒义,如谚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由于华夏文明以农业文化为核心,相对用于农耕和作战之用的牛、马等来说,“狗”的作用比较小。故汉语中赋予“狗”贬多褒少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带有国俗语义的词汇,就需要我们克服不同的语言差异。
(一)直译
直译法是国俗语义翻译的一种主要方法。它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应词语所蕴涵的国俗语义尽管有很大差异,但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一致,英汉某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也有共性。直译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又可自然地再现原语的意义和神韵,如:
血浓于水(喻:亲人总比外人亲)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老牛不喝水,不可强按头(喻:不能强人所难)
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can’t make it drink.
(二)意译
对于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词语,直译不能准确地传递民族文化意义,又找不出恰当的对应词语来表示,这就要用意译法。即完全用译文中较弱的词语将原文所传递的信息表达出来。其特点是简洁易懂,使读者可以一下抓住内涵。但不足之处是或多或少地造成翻译过程中的原文文化的损失。如:
红白喜事(喻:婚事和丧事)
weddings and funerals
“红”对于汉族来说,是喜庆的象征。姑娘婚礼穿红,比喻“喜庆、吉祥”。中国人把娶媳妇,生孩子称为“红喜”,把死人称为“白喜”。因为在举行葬礼时,人们要“披麻带孝”,用白色表示“哀悼”。因而有“红白喜事”之说。英美的“白”是纯洁的象征。姑娘结婚穿的,像无暇的天使。他们对“weddings and funerals”中的“funerals”也当作“喜事”会感到奇怪。
(三)借代
由于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英汉语言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两种语言中的许多词语就不可能不反映出各自的民族形式。比如,在语言中用暗喻的喻体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翻译时使用直译的方式,就会使不了解原文文化的人感到费解。翻译时,可用借代法。借代反映相同喻义的客体来表述。如:
力大如牛(喻:力气很大)
as strong as a horse
老黄牛
a willing horse (喻:吃苦耐劳的人)
赛马
horse race (喻指政治竞选活动)
汉语中的“马”常用来泛指“人”。如才能低下的人叫“驽马;才能出众的人叫“千里马”;从事艰苦体力劳动的人叫“牛马”;甘愿受人使唤的叫“犬马”;难以管束的叫“野马”等。中国历来用牛耕地,而在英国则用马犁地、拉车。20世纪30年代末期,民意测验被用于政治竞选中。这导致媒体在报道竞选进展情况时,往往侧重报道候选人在民意测验中所处的位置──好像他们是场上的赛马一样。于是有了horse race这一说法。
(四)直、意译结合
具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汉语词语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国俗语义的词语,并散发着诱人的中华民族的气息。在翻译此类词语时,为了既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能被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所理解,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补适当的解释性词语,使译文更好地传递原文含义。如: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喻:人多智广)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
诸葛孔明是中国历史战国时期的人物,他人聪智广,常用于比喻点子多,智慧广的人。
华夏子孙(喻:中华民族)
the offspring of Huaxia―was the ancient name of China, it is now used as a synonym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or China.
历史上,“中国”称为“华夏”。如果不加解释补充,英美国家的人士很难理解“华夏子孙”即为“中华民族”。
英语中有很多词语含有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了解一下这些典故的出处,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所含的国俗语义,如:
Falstaff: I am as poor as Job ,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
福斯坦夫:我像约伯一样穷,大人,可是却没有他那样的好耐性。
“as patient as Job”源于《圣经》,Job是《圣经・约伯记》中的人物,他历经危难,仍坚信上帝,是以忍耐贫穷而著称的圣徒。
以上的分析说明,原文的类型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翻译“对等”的要求也不同,但不论采用何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其目的是唯一的――准确无误地传递原文的话语信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