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磨玉峰 王文辉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学生的就业,同时,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有重要的影响,任何高校无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我国各类大学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工科院校由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在借鉴各大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更要结合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寻求一种具有一定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24-02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学生的就业,同时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有重要的影响,任何高校无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对于工科院校,常常在某些专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好,但对于工科院校的经管专业,就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工科院校制定培养计划前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分析
  
  由于学校定位、师资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响,我国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是有一定差异的,综合我国高校的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
  2.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侧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3.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一般都融会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做到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来服务的精神。这些高校一般除了开设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外,还较早在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等专业方向,加大了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合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严重。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的特点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学科为主要的发展发向,经济管理专业设置也是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在发展初期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逐步开设的,因此,其培养模式应有别于其他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
  1.依托工科背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工科优势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学校的学科发展重点在工科等学科方面,而工业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管理学科和专业乃至相关人才的支持,因此,发展带有工科特色的管理专业具有了现实的需求。同时,在这些高校中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工科的发展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至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国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纪是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建设良性循环的工业开发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现代工业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成为实现工业事业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
  3.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需要适应这种需要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领城宽泛,除了工业经济之外,各省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尤其需要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学生在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三、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选择
  
  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又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模式。
  1.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现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经管人才的基本需求,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忽略社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选修课少等显著缺陷。
  (2)工科类课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由于缺乏互动,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课程基本上为文字描述,学生自己可以通读整本书的内容。但是,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学生则无法掌握,也缺乏主动性去学习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对工科课程的考评比较宽松,知识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上,考核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许多高校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分析较为缺乏。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还很少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严重。
  2.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1)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型”为主的综合兼容模式
  工科院校应该吸收“实践技能型”和“专业核心型”的优点,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型”为主的综合兼容模式。这样,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又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对弱一些,这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中表现得较明显。因此,理工科大学必须想办法克服这种弱势,而较好的途径就是采取综合兼容模式。工科院校作为以理工科学科为主导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文科为主的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就是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专业,且又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数学、会计、经济、计算机等,学校要制定鼓励措施,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双专业或双学位时,选修文科专业。
  工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科背景在采用综合兼容模式中,更要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在兼容模式中的地位。同时,大学要调整政策,适当减轻教师科研的压力,鼓励经管专业的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制定具体有效的考核标准,对教学质量好、学生评价高且有效实施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减免其科研工作量,并把它作为评奖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2)深化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针对我国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对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开设如科技概论、工业管理学,工业法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业特色。
  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要借鉴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进行调整和改革。尤其要强化和改善外语教学或实施双语教育,甚至可以从国外引进精选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作为工科类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专业培养方案中除了设计必要的实践课程之外,教学实验室和实践落地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管理层容易忽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对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实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此应予以重视。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免除学生陷入专业只培养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错误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24-25.
  [2]张凤凉.理工科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选择[J].经济师,2004,(1):107-108.
  [3]俞信.对素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工程教育研究,1997,(4):61-63.
  [4]杨峻,刘亚军.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35-35.
  
  [责任编辑 杜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2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