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绥化市发展特色农业与资源整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树青 徐 才

  摘要:立足于绥化市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整合,是绥化市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指向。绥化市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战略和成效也主要体现在“五个整合”上:农业分布与城市层级结构的功能相整合;产品与基地相整合;“大项目”拉动与系列开发相整合;农业品牌与自身的权益和形象相整合;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利益机制相整合。
  关键词:特色农业;寒地黑土;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62-02
  
  绥化的优势在农业,潜力也在农业。国家产业扶持的重点也在农业。要全力打造“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这一农业品牌,力争把绥化打造成我国大型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是绥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农业分布与城市层级结构的功能相整合
  
  区域和功能整合,是资源整合的整体功能框架。农业区域分布的自然前提就是地缘优势和资源特点。依据绥化市的资源分布特点,科学划分农业经济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层级结构,既是构建资源整合整体功能的前提,也是为农业产业化同工业化、城镇化的整体推进奠定的战略格局。
  根据地缘优势和资源特点,绥化市逐步形成了“五带四区”的绿色食品生产格局。“五带”:在沿呼兰河水系上游的庆安、北林、绥棱等地建立绿色水稻开发带;在北林、海伦建立绿色大豆开发带;在西部县市建立绿色肉羊开发带;在望奎及周边地区建立绿色生猪开发带;在安达、肇东建立绿色乳肉开发带。“四区”:以望奎先锋、富饶和肇东昌五为中心建立绿色肉鹅开发区;以海伦乐业、望奎城郊和北林东富等乡镇为中心,建立绿色马铃薯开发区;以青冈昌盛、肇东五里明等乡镇为中心,建立绿色富硒小米开发区;以庆安、绥棱半山区为重点建立绿色山产品开发区。
  在农业经济布局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中心、三个节点、四级城镇”的城市功能结构。“一个中心”就是以绥化为中心,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培育发展成为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既是“一个中心”也是第一级城镇结构。“三个节点”,即以肇东、安达、海伦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为三个节点,通过优化布局,明确分工,完善功能,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尽快形成绥化市的副中心。这“三个节点”也是整个绥化市城市功能结构中的第二级结构。第三级结构就是以庆安、绥棱、明水、兰西、望奎、青冈六个基础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实力的县镇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加工和第三产业为主,使其带动周边小城镇快速发展。第四级结构是以具有一定基础,具备城镇发展框架的昌五、宋站、海北、四方台等40个试点小城镇为主,通过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档升级,建设成为物资集散、交通服务、商贸旅游、工业主导等不同特色的中心小城镇,连接城乡,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合理利用空间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加速城镇化进程。
  基于对上述结构的功能布局,绥化市有计划地进行层次功能的整体推进,在“十五”期间相继确立和完成了15项工程,加速了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循环互动。
  
  二、产品与基地相整合
  
  产品与基地的整合互动,是资源整合的运作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形成的农产品产业群为基础的。围绕哪些农产品的加工来培育绥化的工业产业群,这自然要根据绥化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的特色而定。在绥化土地上生成的“七河源”大米、“诺敏河”大米、“松北王”大豆、“键民”高粱、“黄麻子”土豆、“大粒黄”小米、“乡风”富硒小米、哈慈绿色生猪、“红星”保鲜奶和“绿洲”乳粉等绿色产品已在全国叫响。另外,基于资源优势和品种特色,把玉米、大豆、水稻、酒类制造、肉类、乳制品、烟草、糖业、薯类、蔬菜等深加工,作为发展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无疑也是正确的选择。
  要保证产品的特色和质量,就必须保持产品基地的特色和质量。基地建设包括:基地的性质和作用的法律定位、资源质地的界定与划分、农产品的特色与质量的认定与检测、资源的涵养和环境保护等。在基地的性质上,绥化市确立了“基地+龙头+中介组织”的经营形式。“基地”已不再是龙头企业一次买断性的农业原料供应地,而是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共同资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基于这样的法律定位,有效地保证了利益联结机制的稳固和农户的利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在基地建设上,自2004年4月以来,绥化市着手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业,重点在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生产加工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实行标准化作业。现已基本实现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农作物标准化率已达到80%以上,优质品种率已达到95%以上。
  
  三、“大项目”拉动与系列开发相整合
  
  农业产业化,从其微观的操作层面来说,引进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以此来确立和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是生成农业产业化的中心支点,也是引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绥化市紧紧抓住引进“大项目”这个引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的生成与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大项目”拉动与系列开发,其整合效应,就是资源整合,变“废”为宝。在青冈县玉米加工成淀粉、玉米淀粉继续深加工,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压缩饲料,可把全县的20多亿公斤的玉米秸秆全吃掉,而且国内畅销,销售不成问题。玉米芯能提炼出一种像色拉油一样的液体――糠醛,是制造业的中间剂,也是石油化纤的稀释品,是石油所不能裂解的物质,极其珍贵。用玉米皮纺成绳编成的小筐等工艺品很受外国人的欢迎,青冈的德胜草柳工艺品公司与山东天龙美家工艺品公司签订了60万公斤纺绳合同。一公斤按4元算,一亩地可卖200元,全县140万亩玉米可多收入28 000万元。
  实践表明,以农民的利益为根基,加之政府的准确选项与引资,资源与利益的有机融合,实现资源整合、综合利用和系统开发将是必然趋势。
  
  四、农业品牌与自身的权益和形象相整合
  
  农业产品与品牌权益和形象的整合,是市场整合和科技整合的集中体现。绥化市在大力兴办各类专业市场的同时,特别注重培育建立能够整合绥化农业品牌的科技实体和权益与形象实体,以其自身高层次的素质和活动领域把往日被视为低廉的农民劳动成果打造成具有国家审核评定的名牌产品,实现以科技引路,以权威性的品牌形象进入市场。
  到2005年,在全市农村已兴办各类市场168个,市场规模140万平方米。然而,市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在场地效应上,而是在供需关系的中介效应上。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自2004年6月成立以来,以研究、推介、开发寒地黑土经济为己任,围绕绥化市生产的绿色食品粮油类、蔬菜类、山产品类、乳肉类、饮品类、药材类、饲料类及深加工产品,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10大类109个产品系列寒地黑土质量证明商标,特别是有15个产品系列注册了原产地证明商标。
  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实质上已是整合绥化农业品牌的权益与形象的组织。它的作用使绥化的农业品牌既得到了权益与形象的整合,又得到了国家的权威认证。农民的劳动成果已再不是那种廉价的“土货”,而是荣登大雅之堂的稀有珍品。
  
  五、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利益机制相整合
  
  组织整合的实质,是利益整合。利益分配机制,是产业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内核,组织形式只是利益机制的载体,是利益机制外化成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在本质上理解和把握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首要的就是实现农民利益机制的组织形式。这类组织形式,其组织动因和运作机制就是进入市场的利益连接;其功能是强弱互补、零整互动、以整体功能形式进入市场,并以契约形式进行利益分割;它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制运作的载体和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引导与构建,必须以保障农民自身利益为核心。
  绥化市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基地+龙头+中介组织”的产业化模式,突出了“基地”性质和作用:其一,它已不再是龙头企业一次买断性的农业原料供应地,而是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共同资源,因此,利益共同分享,投入资金就应共同承担;其二,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把龙头企业从利润率较高的加工、流通环节拿出部分利润反哺农业,融为投入“第一车间”,融为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进而保障了农户利益。
  利益整合必须以权益保障组织为载体。实践表明,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施利益分配机制,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参与,代表农民同龙头企业对话,协调企农利益关系。从国内外的经验看,这个中介组织应是一种合作性质的,或由农民选举组成,或由农民自愿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组织。这类组织的实质,是把分散的个体力量通过利益整合,结成群体力量,以此来成为个体利益保障组织。其职责应有以下几项:(1)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关系;(2)代表农户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3)反映企业和农民双方的意见和要求,并促使利益分配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利益机制的整合过程,是农业产业化运作机制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基础性工作。绥化市的主要做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协会组织,加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向非农化的分化与延伸。(2)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经纪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就业渠道。(3)积极进行供销社的职能改造,迎接在农业产业化中的生机与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