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淑萍

  提要本文结合德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在明确“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基础上,分析该模式的优势,探讨“分段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和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式;大类培养;分流培养
  本文为“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IB070335-A11-8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成为今后较长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这一点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前有研究型大学,后有高职高专的严峻形势下,若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其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在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德州学院提出“分段式”人才培养思路,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一、“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德州学院“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介于国内高校普遍采取的“专业招生、专业培养”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分段式”培养是指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1+2+1”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本阶段以院(系或部)为单位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培养,打通专业基础课程,按专业大类进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教学,实现扎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的培养目标。第二阶段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在本阶段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为目的修读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阶段为大学四年级,本阶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教学单位按专业方向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该模式实现了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二、“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优点
  “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低年级“专业招生、大类培养”,高年级“多向选择、分流培养”。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采取的“专业招生、专业培养”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相比,“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一)“专业招生”较“大类招生”的优越性。专业招生是按照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各个具体专业招生。按专业招生可以让考生更直观地了解一所高校的学科设置及专业设置情况,也利于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和将来从事的专业,培养专业兴趣,降低低年级学习的盲目性。
  根据兄弟院校大类招生的经验,按学科大类招生需要高校具备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同时,按学科大类招生,通常会因为相同或相近学科不同专业的冷热程度相差悬殊,导致学生在二次选择时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对冷门专业不屑一顾,甚至出现各专业之间学生分配严重不均衡的局面,而学校又很难拿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同时,由于办学条件的诸多限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专业志愿,必然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稳定。在“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招生依然按专业进行,从源头上控制各专业生源,不仅可以克服上述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减少了大类招生和学生二次选择带来的高校管理混乱等问题。
  (二)低年级按“大类培养”、高年级“分流培养”的优越性。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低年级按“大类培养”有利于推动高校学科结构调整。过去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是借鉴苏联模式,导致专业划分过窄过细。教育部于1998年将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从过去504个减少到249个。但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学科专业分类仍然过细,按大类培养无疑有利于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对学科专业做进一步调整。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以学科为纽带的教学单位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出发,通过大类培养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从教学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按专业大类培养,可以更好地发挥各教学单位的统筹作用,克服按专业培养造成的教学资源分散问题,有利于师资、设备、教学场所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
  高年级“分流培养”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主选择,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开展模块化教学。学校根据行业类型或岗位划分将具有专业指向性的课程群组合成模块,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模块中进行选择。如,德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模块分为四类,分别是理论模块、工业企业营销模块、服务业营销模块和营销咨询模块。模块教学的内容除专业选修课之外,还要配合一定比例的课程实验和专业实践。这种培养模式经过“厚基础”培养阶段,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
  以上分析表明,低年级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高年级“多向选择、分流培养”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同时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第一步,大量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后续工作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办学历史和现有条件的限制,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根据学科布局和各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择机而行,有条件的可以率先试点,同时还要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提供适合该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相关条件和环境。
  (一)学科专业布局符合“大类培养”的条件。低年级“大类培养”的前提是同一教学单位各专业隶属于相同或相近学科,以便在低年级统一教学计划。这就要求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单位同时具备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也要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合实际地构建学科大类。以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为例,该系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会计学和市场营销作为管理学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其在学科基础方面具有极大的相通性和相似性。根据教育部指导文件,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应涵盖九门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加上经管类本科专业必须设置的两课、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这些共性说明在工商管理、会计学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中实现大类培养是可行的。但是,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纳入大类培养的范围则有些勉强,主要是经济学学科大类基础课程设置和要求与管理学科均有一定差异。
  (二)以学科为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是“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改变原来专业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从“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模块”课程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要体现个性。大类培养对课程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是打通学科基础课程,扩大选修课和创新实践的比重,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课程设置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德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修订的思路是各专业公共课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由所在院(系)统一设置并安排教学计划,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体现各专业特色。学生入学后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公共课和学科大类部分课程学习,中间两年为专业培养阶段,最后一年为职业教育阶段。在职业教育阶段,各专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设置职业模块,学生则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近年来,学院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完善以学分制为手段的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修读学分。例如,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发表论文、获得工程设计成果、人文社科成果、发明专利或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获奖等获得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最高不超过8学分,并可以代替部分选修课学分。
  (三)具备高质量的学科基础教育条件和分流培养条件。满足低年级“大类培养”需要高校具备高质量的基础课,以提高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的水平。高年级“分流培养”则需要学校具备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分流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提供相关设施和条件,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有效途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还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还要及时向社会了解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开展人才需求信息的调查与预测工作,并及时反馈到培养过程当中,以便合理开展专业分流与课程建设。
  四、德州学院“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顺应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适应当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德州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准备在2010级学生中实施“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实施效果,德州学院优先选择学科布局合理、学科基础雄厚、教育教学条件好的系部进行改革试点。改革的第一步是按照大类培养的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建立更宽广、更深入、更交叉的原则,充分融合各专业的共性,构建大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由该学科大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组成,以满足“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在构建学科大平台的基础上兼顾各专业个性构建学科专业平台,该平台由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组成,专业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特色,为学生专业学习搭建框架。为满足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需求,该方案还结合学科专业学生未来的行业分流和岗位分流建立职业学习及训练模块,该模块主要突出课程和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专业特色。
  五、结束语
  “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它较好地顺应了发展市场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当今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但是,实施这一模式需要处理好几个矛盾,包括大类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的矛盾,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弹性管理和严格控制之间的矛盾等。这就需要学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之前结合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系统思考和统筹设计培养方案,重点解决可能存在的矛盾,最终实现提高办学质量的总体目标。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士夫,王瑛.关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2]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7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