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长子中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截止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59%,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律,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根据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投资。中国进入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将有利于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有利于加速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而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已有财力对农业进行反哺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此阶段,工业化的内涵不再是工业部门和城市的单独发展,而是通过工业化,把整个经济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时农业和农村不再是工业化的工具,而是工业化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在这一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成为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此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10年达到8.308万亿元,年均增长达20%。未来,财政收入仍将继续增长。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为保障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三)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将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当前,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及应用,扩大了农业资源、要素间的替代范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现代育种,尤其在超级稻、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相继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了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未来几年,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将在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将为我国农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
  1、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
  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工业和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来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明显滞后。2009年,我国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89.7%,而当年我国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为61.9%,说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也说明,工业就业比重不高、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不高。从就业比重来看,2009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61.9%,其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为53.3%,依然比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高出8个百分点。同样,根据国际规律,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城市化率应在60%左右。但截至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达到46.6%,显然,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强
  目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到10.5%左右,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大,截止到2009年,仍然达38.1%,并未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带动促进作用。大量劳动力留在农业,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以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更加漫长。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存在制度障碍
  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消除农民进城定居的限制和落户。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虽然常住在城镇,但是工作和生活并不稳定,并未获得城市户籍,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由于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其上各种公共福利的制约,虽然一些率先推动户籍改革的城市虽然在户口形式上取消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但是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地位、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福利等制度性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并没有完全消除。
  (三)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受到的制约
  1、受到如何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
  传统的小农经济规模零碎、效益低下。发展农业现代化则需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促使土地相对集中。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需要长期稳定、长久不变。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值得深思。如何既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把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又要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需要更多的体制机制变革。
  2、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和非农产业、农村和城镇在耕地等资源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目前,城乡发展都聚焦在耕地上。我国现在有18.26亿亩耕地,要守住18亿亩耕地,难度很大。未来,农业生产将面临耕地总量减少、质量下降,以及沙化、盐碱化、灌溉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并且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3、受到农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的制约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关键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需要提高现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需要懂技术、经济、管理等较高素质的新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大量优质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孕,农村务农出现空心化现象,对建设现代农业极为不利。
  三、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制度
  1、促进农民就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
  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解决半城镇化问题。对现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安排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清除对农民工存在歧视与排斥的制度政策,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要在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公共卫生权、政治参与权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2、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者的权益,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的同等地位,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收益”,提高农村土地的资产性收入。二要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要充分尊重农民自愿,解决制止强制征地、强制拆迁的错误行为。要加大对征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市场化的操作,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三要试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允许农民通过有偿退出宅基地或宅基地置换而获得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四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组织集中,切实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3、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一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并基于城乡公共资源差距较大的现实而对农村实施倾斜政策,以实现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社会保障资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消除,逐步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二要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包括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农民也应同样享有,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二)构建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的长效机制
  1、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
  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三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 保证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同时,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2、进一步完善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政策
  改革目前普惠式的种粮直补形式,推行合同补给、商品粮直补相结合的补给方式,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采取公示、抽查等方式,确保粮食补助款真正补到种粮大户手中,弥补成本上涨对种粮收益的负面影响。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帮助农民抵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农民负担,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让政策实惠真正留在“田头”。
  3、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要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民有权继续享受集体财产权益。要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人头共有的财产制度,将集体资产量化为股权,量化到个人,允许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可转让、继承、抵押或变现等,保证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成员无论身处何地何种身份,都能享受到其收益,促进进城的农民能“平安落地”。
  4、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改革财政金融制度,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必须调整支出方向,增强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在注重投资方向的同时,还须不断完善投资结构,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来突破资金瓶颈。通过投融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扩大农村信贷,推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吸引农村资金回流。
  (三)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二是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三是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载体、经营主体、产业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导向,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四是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完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建设土地等稀缺要素资源市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治理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五是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长子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