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 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大力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将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他们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高职院校要提高认识,采取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指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与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具体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的状态。
  (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主要是指大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通过社会互动达到的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状态。大学生在实现了社会化之后,应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不断更新完善自己,使自己与变化了的社会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的终身课题。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教育目标提高认识,采取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二、分析已毕业优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如何,将坚定他在求职择业的自由度和取得职业岗位的高层次。调查显示,已毕业优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表现在:
  思想道德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75%的毕业生认为,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他们认为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不仅用起来放心,而且有利于本单位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事业心和责任感。63%的优秀毕业生认为,事业心,是指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有事业心的人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能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成为适应社会的佼佼者。责任感则要求把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在工作中怨声载道,稍不顺心就跳槽,是严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专业基础。47%的优秀毕业生认为,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万金油”式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只有拥有“一专多能”才能在职场中取胜。
  学习能力。95%的优秀毕业生认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基础牢,会学习,善于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在各方面完善自己,才能不断适应社会。
  人际交往能力。81%的优秀毕业生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完成工作任务,人际间的合作与沟通必不可少。
  吃苦精神。55%的优秀毕业生在其企业用人过程中认为,近年来所招录的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
  创新精神。85%的优秀毕业生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不能墨守成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学生运用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来帮助他们改造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给企业带来新活力。
  身心素质。87%的优秀毕业生认为,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适应。健康的心理也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是指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行性操作建议
  (一)通过调查大学生需加强的能力
  针对企业家的访谈和报刊杂志共计100家企业包括著名企业的用人标准,从多方面对大学生提出要求和建议,对有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后的结果将所有可以提取的要素都进行了统计(见表1、表2):
  通过两次不同方面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整体要求如下: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四种素质。这四种素质代表了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主要属于智力型素质(智商),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主要属于情感型素质(情商),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通过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的考察来决定取或舍。“既要高智商,更要高情商”是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标准的高度概括。
  (二)从长远观点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善经营,会管理
  企业家们最看好的人才品质主要有:自信有胆识,思维敏捷,知识渊博,视野广阔,善于思考,目光敏锐,胆大心细,善于开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辞劳苦,善当参谋等,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为企业未来的栋梁。
  企业家总结成功人士所具有的六大要素即:一是不断积累的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决定发展高度的素质;四是面对问题的悟性;五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六是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
  (三)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的需求应着重从两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解决综合素质问题,包括解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道德和观念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所以,高职院校要做到以下几点: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上,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在道德和观念上学校和教师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激励法、爱的教育、强制、自我价值、群体效应等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识、职业道德观念,具备良好的内心素质,包括人品、意志、能力,要用一种科学的、艺术的爱培养学生内心的财富。
  2、解决竞争能力问题,就是要解除心理压力,营造社会关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
  通过实训和在企业的实习消除学生可能在将来进入社会的问题:改变就业观念,认识自己,融入社会教育学生迈开最低的一步,以学习为阶梯,登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协调人际关系,加强心理涵养的修炼,注重人际关系的创建,创新变化的社会适应能力。
  (袁景,1973年生,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管理、教育心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