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分支,其在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智力支持以及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越发重要,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新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该文首先论述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相关内容,然后从解读现阶段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现实出发,客观分析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实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c)-0196-03
  社会服务职能作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职能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进步的过程中在教育系统上产生的职能定位和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强调“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当前以及今后实现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保证校企之间进行长期合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效能,是社会进步以及国家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自我需求。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内涵解析
  1.1 相关概念解析
  当前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等的概念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界定认识,从众多研究文献以及著名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理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内涵,首先,要把握高职院校的特点,明确分析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差异区别,高职教育地方性、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具有双向性、丰富性、实体性、导向性;此外,随着校企合作以及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增强,高职院校越发具有区域性、特色性、企业参与性等特点。
  其次,明确社会服务的内容。高等教育的所有类型都具有社会服务的内容,而具体到高职院校,要以论述的主体特点为依据。当前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狭义概念和廣义概念,从狭义概念来说,要考量除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科学研究之外,学校利用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在促进区域社会发展上的多方面服务性活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于高职高专类院校社会服务提出新要求:“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再如,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细化具有突出优势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一方面要高瞻远瞩,突破区域服务思维,另一方面,深入农村,提高服务农村教育,等等。
  最后,关注“实效性”。实效,即效率,效能。强调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的能力,强调服务活动在整体服务系统中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此外,延伸实效性,其意味着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深层次分析。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要讲求服务活动的科学合理性,强调高职院校具备参与到该项社会服务活动的能力,能够处理好校企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社会进步,其中,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人才实力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落实是制约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1.2 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必要性
  一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迫切需要高职教育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高素养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发挥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的资源优势,既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训,又能够依托其在前沿科技、现代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成果转化。因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培养上要求高职院校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能够把自身的优势资源以更优化的形式运用到社会的发展需求中来。
  二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强调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首先来说是社会进步对于高职院校的客观要求,而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又需要不断地提高与社会的密切程度,提高服务能力来换取。一方面社会养育了高职院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提供社会服务,由此,服务社会的效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社会的价值。
  三是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改造社会以及社会转型关键在于人才,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支撑。无论从客观要求还是自身发展需求来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最大受益人群是在校师生,社会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施展的舞台,通过学校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参与,有助于发挥专业教师的才能,有助于提升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专职于科研教育的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获取更好的社会待遇。
  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现状
  2.1 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在近10年的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相适应的问题,国家政府提出了多项政策引导、扶持高职院校的发展。而高职院校也从国家教育政策以及自身发展考虑,在密切社会、优化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服务的意识持续增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政策引导上,服务社会的理念共识已经达成,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用的道路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共识。
  第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在社会服务优化的经验表明,社会服务体系越完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能力就越强。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国家政策、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上的重视,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市场,开展教育改革,拓展服务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并越发凸显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以专业服务、技术创新与研发、培训与再教育、志愿服务以及对口服务为主体内容,以院校联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三大主要形式的现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
  第三,社会服务效能逐渐提升。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导向、开放联合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发挥高职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应用型特色优势,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市场经济规律等客观规律基础上,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服务渠道,在科技研发服务上整合校企科研力量,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大力提升社会培训服务能力,丰富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范围,对于社会培训和再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在文化服务内容上充分利用自身优质的高等的文化资源,在政府咨询、文化教育下社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整体的社会服务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老问题和新情况需要解决和分析。具体如下。
  第一,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整体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力分布不均衡,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政策导向性明显。究其原因,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力分布不均衡体现在区域地理分布的不均衡上,此外,高职优势实力的不同也是整体社会服务实力不均衡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服务内容上虽然依托逐渐成型的社会服务体系,但是服务活动的内容依然停留在较为低级的形态。以社会培训再教育的服务内容为例,单一的技能培训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技术创新以及综合能力的培训项目依然较为少有,而这种单一的形态也与我国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从科技服务内容现状来看,国家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与现有的高职院校科技服务项目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政策导向性明显。以当前各级示范性以及非示范性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例,其社会服务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非示范性院校的社会服务由于定位问题、经费问题以及校企合作层次问题等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较低,社会服务的实质建设较少。
  第二,从高职院校自身建设角度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既要承担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任务,同时也要担负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使命,改革的机制制度联动不强,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缘由,一方面是高職院校历史发展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是建设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中职院校升格上来的,同时也是从“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道路走过来的。再加上社会认可程度普遍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事实,因此造成高职院校职能发挥实效性普遍不高的历史问题。另一方面,缺乏较为完善科学的社会服务运行体制,部分高职院校把社会服务工作交由二级学院管理,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社会实践,教务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建设,两者的紧密程度较低,再加上大规模招生后带来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整体的教育改革任务过重,科研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建立统一管理且专门负责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关于人才社会服务实践、校企合作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有效性提升的迫切需求。
  3  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优化策略
  3.1 提升社会服务意识
  社会的进步和重视以及高职院校危机意识的增强使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意识逐渐增强,而对于改革发展来说,重视思想教育,提升社会服务意识都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对此,首先,持续关注社会需求,树立社会需求决定论思维,把服务建设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其次,关注自身价值,加快办学理念的转变。更要以主动服务社会的姿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克服“等靠要”思想,从自身条件出发,了解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的社会服务定位,不贪大、求快。最后,重视社会服务的实效性。注重社会效益,树立成本思维、科学化思维。
  3.2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服务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高素养的对口人才,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根据企业需要以及行业转型需求,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改组专业设置,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与此同时,加快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校内实习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统筹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素养的一致性,确保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效益的共赢性。
  3.3 升级社会服务内容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内容上过于单一、低级的建设现状,丰富社会服务种类,升级社会服务内容显得尤为必要。对此,第一,依托对口交流服务,提升高校在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扩大对口交流的范围、创新对口交流的方法,积极借鉴先进成功的对口交流建设成果和经验,加快同类或者同类型优势的高职院校交流合作的程度,与此同时,放眼世界,加快对外交流的发展。第二,提质增优,不断加快社会服务内容的层次。在社会人才培训上进一步加强关于科技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关注社会需求,并在学生实践教育上提高社会服务性质的社会实践训练。在科研服务上,努力发挥自身科研资源优势以及师资人才优势,加快科技服务平台、科研团队科技创新以及应用转化效率。   3.4 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政府、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重要性越发凸显的当下,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社会服务机制已经成为客观趋势。对此,要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注重社会效益,明确资源共享的双赢机制,确定彼此的利益归属。具体到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参与各方的信息交换以及服务活动相关事项商议。改革完善现有的部门连接不紧密、信息交流不通畅的校内社会服务制度。具体到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以学校、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为目的,制定并落实相关的倾斜政策,确保关系的稳定性。
  3.5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确保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对此,一方面突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提升教师在社会服务的贡献程度。师资队伍的实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能的高低。对此,加快校企合作方面关于教师到企业挂职、任教等方面的机制制度,与此同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泛滥以及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搭建社会服务的科技服务平台、区域人力资源再生平台以及对口交流平台,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提高在科研成果转化、社会培训再教育以及人才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激励机制,以信息公开、公平竞争的制度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规范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完善相关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
  3.6 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的提升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环境,对此,在政府层面要发挥中介作用以及引导作用,政府是校企合作实现以及合作深化的桥梁,因此,加快诸如科技孵化基地、科技产业园、科研中心等校企合作高端服务平台的中介作用,加快校企资源整合的进度。完善校企、校政、校际等形式的沟通交流机制。与此同时,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高职院校强化优势特色服务建设、引导院校树立优质服务品牌思维。此外,加强与科研院所等协同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机制建设,共同致力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3.7 构建社会服务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效性需要一套科学严谨、便于操作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这对于正确介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高服务的效能以及推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建立行業、企业、学生(人才)以及社会中介的合作平台,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指标以及教师能力评价指标,引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效性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唐湘桃.产学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探索[J].工程技术研究,2017(7):238-239.
  [2] 项春媛.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研究: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1-2.
  [3] 翟志华.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服务能力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78-81.
  [4] 黄冠群.高职示范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扩散效应研究[J].企业导报,2015(16):179-180.
  [5] 王为民.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及途经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5):21-23.
  [6] 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7] 杨淼森,岳燕星.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1(12):172-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4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