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问题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敬尧

  随着高速公路逐渐向山区延伸,其所在区域复杂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导致了山区高速公路的路线设计、总体设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且明显地区别于平原区高速公路;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规模大、路基宽度宽、服务设施齐全,亦远非以往的山区低等级公路所能比拟。因此,如何准确地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地掌握技术标准,灵活地布设线位,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也是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的关键,迫切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更新设计理念。把握路线设计的关键
  
  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要求我们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理念要有所提升,设计思路要有所创新。
  1、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理念
  (1)把握总体设计的理念,达到辩证的统一。
  不管是我们的习惯做法,还是有关规范标准的条文规定,高速公路的路线是”纲”,桥、隧、交叉附从于路线。所有这些,并不是说构造物位置选择的合理性、设置的经济与否等属于次要的地位而不去充分地研究;而是将这些问题或矛盾“拜托”给了路线组。在进行线位的布设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诸如路基横断面的位置及形式的选择,桥梁轴线的选择,隧道的形式、轴线位置及洞门位置的选择,交叉的位置及形式的考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等等,并且将所有这些问题(或称之为“矛盾”)作为各控制因素,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进行综合地、全面地分析,筛选出哪些是主要的、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哪些是次要的因素,然后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有时或是”牺牲”)”次要矛盾”,最终布设出总体上经济、安全、合理的线位。
  (2)尽可能避免高填深挖、缩短隧道长度。
  高填深挖段落多、边坡高、桥隧占路线里程的比重大,是山区高速公路给人们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也是直接导致造价高昂的重要因素。
  高填深挖路基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的破坏,而且其安全性、耐久性也令人忧虑不安;而隧道不仅造价高,而且隧道尤其是长隧道的通风、照明、消防等增加了运营养护费用。因此,”以桥梁取代高路堤,以隧道取代深路堑,以隧道群取代特长隧道,在可能的情况下调整线位以桥换隧的思路应贯穿平、纵面布设的始终,反复优化线位,以降低工程造价、更好地保护环境。
  (3)合理掌握线形指标,忌”左”防”右”。
  由于公路发展的进程是从等级公路(含山区等级公路)发展到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又从平原区延伸至山岭医,如此的发展进程难免会干扰我们对山区高速公路线形指标的掌握。其表现为,一是习惯于平原区高速公路的“大手笔”,追求高指标,结果造成工程量大、造价高,与地形及自然景观不协调;二是受缚于山区低等级公路的思维定势,”畏手畏脚”,不敢合理地设置隧道、高架桥,极限指标、低指标采用过多,造成工程数量节省有限而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却大大降低。
  为此,山区高速公路线形指标的掌握要谨防这两种思想导向,积极把握地形、地质特点,综合选用能保证服务水平且均衡、连续、适应地形的技术指标。综合几条山区高速公路的实践,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当出现较高和较低指标时,要分别通过降低指标和改善指标验证其适应性、合理性;
  ②一般情况下,采用超高值为2%~4%的平曲线半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采用极限僮;
  ③连续上下坡的缓和坡度应控制在2.5%以内;
  ④前后段落的指标要均衡、连续;
  ⑤平曲线占路线总长控制在60%以上,竖曲线占路线总长控制在40%以上。
  
  2、山区高速公路设计的关键
  
  (1)合理安排纵坡越岭
  山区高速公路往往需要在集镇附近设置互通,而这些集镇往往都是四周群山环绕,集镇间关山阻隔。因此,克服高差是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要点,如何合理地安排纵坡越岭、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平面位置是节省工程造价的关键。
  (2)安排纵坡越岭、选择平面位置的方法及步骤
  安排纵坡越岭、确定平面位置的方法可以借鉴以往山区等级公路”放坡定线“的做法。具体步骤为;
  (1)按2%~3.7%的平均纵坡,找出大段落的控制高程。确定长大隧道的位置、进出口标高,确定互通的跨越形式、标高;
  (2)根椐地形情况,逐段放坡,计算出一定间距(或50m,或100m)的控制高程;
  (3)根据逐点的控制高程,结合横断面的布置,得出一系列平面控制点;
  (4)采用“曲线法”定线,使得平面线位尽量多地穿过或靠近这些平面控制点。当然,对于一些过于离散的、或突变的点可以舍去,也就是说,这些区段是需要设桥梁跨越或隧道穿过的,
  (5)进行纵断面设计,对不理想的段落再重复第(2)~(5)点的工作,如此反复直到得出较为经济合理的平纵面。
  
  3、对长距离连续下坡路段,应在线形设计上采取安全措施
  
  如上述的地形原因,山区高速公路的长陡纵坡是难以避免的,这必然给行车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面对目前屡禁不止的严重超载现实,若仅仅从交通工程方面采取措施,只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是从最基本的线形设计上采取措施。
  (1)连续陡坡路段平纵面线形应均衡、顺适,严禁在陡坡底设置小半径平曲线、孤立的平曲线。
  (2)不得在连续陡坡路段出现平、纵面的不良组合。
  (3)注意长距离陡坡底的互通立交的选型。
  其一,应尽量采用主线下穿的立交跨越形式,使匝道上坡驶出。
  其二,当主线超高≥4%时,不应采用在超高外侧内环驶出的B型单喇叭互通立交;当主线超高<4%时,若受交通量的流向及地形限制,需布设为在超高外侧内环驶出的B型单喇叭互通立交时,则应将内环匝道设计为”水滴型”。
  (4)结合地形及平面、纵坡情况,选择适当的位置设置供失控车辆驶出、并安全减速的避险车道。
  
  二、结合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灵活布线
  
  1、拓展路基设计的空间,根据地形灵括地布线
  平、纵、横组合是路线设计的最基本原则,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差异大的特点,应该拓展路基设计的空间、较准确地把握新技术,以合理的路基断面形式来验证线位的合理性、经济性,避免由此引起对线位的把握不定或舍去合理的路线方案。
  2、高架桥位置的选择
  为缩短桥长,高架桥的桥轴线一般应尽量避免与等高线平行。或是选择在凸出的山鼻间跨越、或是选择在沟谷较为狭窄的位置跨越。另外,当高架桥需跨越大的河流或等级路时,应注意桥梁的斜交角度,一般控制在45。以内,能小尽量小。
  3、隧道形式、轴线及洞门位置的选择
  山区高速公路为克服地形,往往综合造价、里程、环保等因素选用隧道方式穿过山体。此时,隧道的形式、轴线及洞门位置的选择就成为线位布设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其直接影响到隧道的长短、洞身的安全、工程造价、施工的难易程度、营运费用等。
  其实路线设计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可遵循。笔者认为,本质上说,路线设计是综合多种影响因素基础之上的矛盾妥协,也就是说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或牺牲次要的矛盾以达到辩证的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6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