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凌
摘要:在目前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绩效的评价不够科学,有的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不科学,有的评价体系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单一,有的评价体系主观赋权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因此,对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科学性进行研究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从评价体系建立的客观性、多元性、战略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科学建立财务绩效体系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水平。
关键词:上市公司 绩效 评价体系
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1.1 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不科学
在很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设置是不够科学的。首先,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例,该体系中缺少现金流量指标。其次,评价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加权平均,这就要求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但是其中所应用的一些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例如总资产报酬率与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类型并不一致,既有正指标,又有逆指标,但却同时加权平均,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令人质疑。再次,评价指标不具普遍性。众所周知,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设置是不完全相同的,而在一些体系中的“存货周转”指标,“存货”在金融企业会计报表中是难觅其踪的,这也就限制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在所有上市公司中的普遍应用。而在另一些体系中采用的是单维指标体系,在单维指标体系中公司经营者往往为了追求该单一指标的急速增加而忽略设置牺牲其他公司优势,从而失去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最后,财务指标的设置过于繁琐。在有些上市公司财务评测系统中将财务指标分为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两类,而每类都有不尽相同的20多个财务指标,这样不利于金融上市公司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比较,同时也增加了评测的繁杂性。
1.2 评价体系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单一
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尽管该体系中评价标准的确定有其合理性,但过多依靠专家的判断,主观色彩浓厚,评价结果弹性大,从而影响总体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而在其他体系中就存在了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尽管采集了每个上市公司连续四年的财务数据,时序范围广,可比性强,但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关注的可能仅仅是某几家上市公司的绩效状况,因此无法也没必要收集如此众多的数据。
1.3 指标赋权的主观性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观赋权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样人为地给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规定权重,一方面不可避免导致对其中某些因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普遍实行经营者年薪制,主观赋权易导致经营者进行会计操纵,虚增某些财务指标。同样,在沃尔评价指标体系中,沃尔评分法从理论上讲的缺陷主要是赋权的主观性。
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
目前,在国际社会及国内环境中出现了新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而这些体系正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改进。
2.1评价指标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设置
评价指标要覆盖非金融企业,又囊括金融企业,既包括公司财务效益的各个方面,又避免指标间的高度相关性。在工业企业中的评价指标和金融企业的评价指标就不尽相同。在工业企业中存在“存货周转”指标,而在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便要设置与企业相关的评价指标,例如,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量是指一个项目在起计算期内因资本循环而可能或应该发生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统称。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具体概念。其中营业现金流入=销售收入-付现成本=销售收入-(成本-折旧)=利润+折旧。
由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受多种行为因素的影响,要真实反映其水准,就必须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相关环节、能全面综合揭示财务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清华体系”为例,该体系采取了深沪两市千余家上市公司连续四年的报表数据,并采用了几何平均法计算公司的成长能力,这样有效的消除了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同时,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好坏是公司运营的晴雨表,他们不仅反映出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而且预示着公司财务的健康与危机。以“证星体系”为例,该体系正是基于上述原理,将财务指标划分为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五大类,并选取其中最重要的20多个财务指标,构成该评测系统的指标体系;对于财务指标的具体运算,考虑三大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各个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以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所得的数值为基础,经过不断验证、调整而成;另外,它的一个重要创新与优点是采用行业平均值为评价基准,测算出各个上市公司相对于行业平均的实际综合得分,据此排列出的上市公司排行榜更具参考价值。这种方法的选取能有效的避免财务绩效评价的片面和不完整。
所以,在指标体系设置和个体指标选取上,要考虑各类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合理构成,以及指标间的逻辑关联度,通过对指标的合理取舍和权重的设置,达到评价指标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保持整体相对的均衡,实现评价系统的最优化。
2.2 评价主体要采用多元化主体的方法
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使越来越多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受公司绩效的影响,公司也就更加演变为“社会的企业”。现在具有代表性的“多元主体观”中评价主体是将评价主体分为四个方面,具体包括:(l)出资人(股东)。出资人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基本主体。为此,股东是唯一留剩风险(residual risk)承担者和留剩权益(residual income)享有者。股东的利益直接受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他们也就最关心公司绩效评价问题。(2)公司管理者及职员。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公司管理者受托于股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薪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绩效,同时公司绩效的好坏也直接牵制公司职员的前途与发展等自身利益。(3)债权人。债权人尽管通过契约明确其自身权益,但如果公司破产、倒闭,债权人相应也会遭受损失。因此,债权人对于投资公司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与收益。为减小风险、增加收益,债权人必然关注公司绩效评价,相应成为其评价主体之一。(4)政府。政府部门出于对公司上缴利税的关心和对公司监管的需要,必然定期检查、监督、评价公司绩效,从而保证税金的按时收缴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这种将评价主体分为多个主体的方法把责任分配给各个不同的主体或利益相关正,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更为规范。
2.3 指标权数要采用科学方法确定,不能人为规定
要尽量避免采用主观赋权人为设定的方法,而相应地客观赋权,或主观与客观赋权的有机结合。科学方法是指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是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在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中具体体现在要把握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内涵的正确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只有做到了选取指标的客观科学,才能使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覆盖面广,且数量合理,更好的反应一个公司的财务情况以及经营业绩,从而更好的给广大社会投资者提供信息。以“清华体系”为例,由于该体系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这就克服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观赋权的致命缺陷,从而增强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6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