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前,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是一项全面提升学科水平的系统性工程,决定了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在全面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如何加强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高校面临的挑战。文章设计了一套符合学科建设特点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资金的投入、过程到产出和效果方面做出全面评价,督促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4-0086-03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人才驱动、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能够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技术支持。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契合度,这些都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学科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一流学科的建设规划,要求建设一流学科队伍、培养拔尖人才、提升科研水平。政府将学科建设纳入财政专项预算,根据办学质量及办学特色分配经费,引导高校学科建设方向。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专项资金尤其是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难以满足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考虑高等教育产出的长期性和异质性特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高等教育产出需要经历一个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期,当年的科研成果不一定是当年投入的结果,例如文章的发表或者专利的申请需要一定的准备期,在一个绩效评价周期内很可能并没有产出和结果。各省市出台的绩效评价办法基本是在财政部制定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下进行微调,没有考虑高等教育产出的长期性和异质性特点。
  (二)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绩效评价工作实践来看,各省市已经将绩效理念引入到对高校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工作中,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有些省市选择将高校财政资金整体作为评价对象,然而单一的评价指标设置难以准确评价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些省市选择专项资金中的具体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如科研专项资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然而选择学科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科建设类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缺乏对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性的考核,評价结果应用也不充分。在各省市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中,并未将评价结果公示情况纳入考核体系,也没有针对评价结果应用设计指标。高校在绩效评价工作结束后,只是将评价结果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忽视了将评价结果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片面理解了“评价结果有反馈”的内涵,评价结果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同时,各省市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只规定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立项的依据,并未建立对项目负责人的问责机制,也未规定具体的奖惩措施。
  二、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层级设计
  本文以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为导向,遵循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以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中提出的共性指标框架为参考,结合高校学科建设活动的特点,共设置项目投入指标、项目实施指标和项目绩效指标3项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的框架结构下分设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其中,对三级指标的筛选是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选取部分代表性较强的指标,并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以实现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动态评价。
  (一)项目投入指标。
  1.项目立项方面。(1)项目立项规范性。该指标反映了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要求,是否经过了必要的可行性论证、集体决策等程序。(2)战略目标适应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否与本省市的战略规划一致,学科建设的方向是否符合本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3)绩效目标合理性。该指标反映了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设定依据是否充分且符合实际,预期产出是否符合正常绩效水平。
  2.资金落实方面。(1)经费到位率。该指标反映了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到位情况对学科建设活动的保障程度。(2)经费配套比例。该指标反映了高校使用自筹资金对学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的配套情况。
  (二)项目实施指标。
  1.制度保障方面。(1)项目管理制度。该指标反映了高校是否针对学科建设活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便对学科建设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2)经费管理制度。该指标反映了高校是否针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并切实有效地执行,从而确保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合规,切实保障资金安全。
  2.预算执行方面。(1)招标效率。该指标反映了高校是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执行项目招标程序,发生废标、流标等情况将影响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2)预算调整率。该指标反映了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金额和实际执行金额的差异程度,如差异较大需调整预算将严重影响预算执行效率。(3)预算执行率。该指标反映了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在某一固定时间节点的预算执行情况,一般每年的6月、9月、12月为考核的时间节点,高校应加强对项目从招标、建设到验收、付款的全过程管理,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三)项目绩效指标。项目绩效指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专项支出的产出和效果。对项目产出和效果的评价要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考核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效果。学科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因此项目绩效指标设计应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学科队伍方面。(1)学科带头人引进率、博士学位教师引进率。这两项指标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所需人才的储备能力。(2)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获批率、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获批率。这两项指标均反映了高校教师的成长性与发展潜力。(3)职称晋升率。该指标反映了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空间的大小。
  2.人才培养方面。(1)省级优秀硕博论文获得率、硕博研究生毕业率。这两项指标均反映了高校通过学科建设活动向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能力。(2)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获批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率。这两项指标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在学生培养质量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3.科学研究方面。(1)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率、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收入增长率、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率。这三项指标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2)专利获批率。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在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力。(3)高水平论文发表率(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SCI/SSCI/SCI)。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产出高水平期刊论文的能力。
  4.社会服务方面。(1)向社会提供咨询或培训服务人次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高校科教资源的外溢程度和服务社会程度。(2)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数量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项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是否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3)资源共享率。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所购置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的共享情况。(4)师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学科建设质量的满意程度。
  (四)权重的设定。指标权重是指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反映了某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的大小与该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成正比。因此,项目执行部门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会根据权重设置的大小而有所侧重,权重设置的合理性也会影响最终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般来说,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及组合赋权法。
  (五)评价标准的设定。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共同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经验标准等,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各项指标的统一的权威标准,绩效评价人员对于各项指标完成程度的容忍度也不同,因此评价标准的设定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确定评价标准后,绩效评价人员按照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汇总各项指标的得分后可以得到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总分,最终对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绩效做出评价。
  三、完善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
  1.政府层面。政府部门应出台专门针对学科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规范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使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高校层面。高校是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是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应坚持以高校自评为主,根据评价结果向主管部门提交绩效评价报告,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并实地抽查评价。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到具体负责执行的学院,而且涉及到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绩效评价管理部门,负责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作为具体执行的学院,应结合学校资金管理要求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制度保障。
  (二)深化绩效管理理念。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得高校教职工普遍缺乏明确的教学和科研产出意识,更没有意识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导致绩效评价工作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相关部门员工的反感和抵触。因此,高校需要强化公共服务理念,提升绩效管理的价值认同感,使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使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刻理解绩效评价工作的意义。
  (三)建立和完善专家学者库、基础数据库。
  1.建立和完善专家学者库。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专家学者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辅助。专家不仅应具备绩效评价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高校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方评价机构应独立于政府和高校,才能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2.建立并完善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是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石。主管部门应及时督促高校填写指标数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不断总结學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组织筛选并建立评价方法库,积累评价案例,并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及时修订评价方法,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库。另外高校还要加强日常工作中的数据积累,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
  (四)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及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开对象除了高校的主管部门外,还包括全体师生及社会公众。评价结果的公开不应仅局限于项目是否完成,还要对项目绩效目标、项目执行过程、项目执行结果等进行全面公开,公开的数据应通俗易懂,一方面促使高校不断提高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高校的服务质量。
  绩效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是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财政部门应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参考,对高校实行绩效拨款,对绩效评价成绩较好的高校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作为绩效奖励,对绩效评价成绩较差的高校在下一年度安排预算资金时给予相应扣减,督促高校提高绩效管理。高校应客观分析绩效评价提示、反映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增强支出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S
  【主要参考文献】
  [1] 乔春华.高校预算管理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2] 姜丽君.绩效导向型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商业会计,201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02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