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章林 马周梅 吴松峰

  摘要:创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教育培养体系的不同,尤其是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院校之间,提供的创业支持系统和创业氛围都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财经类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的角色与责任,帮助大学生建立创业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创业模式;创业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量已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600多万,而且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同时,2007年,我国大学生实际失业率为20%,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创业型社会。财经类院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活动的领头羊,有责任搞好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找准创业模式,开辟创业之路。本文从分析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入手,总结了目前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选择的主要创业模式,找出影响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二、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类型及特点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实践中的创业模式不断增多。目前学术界从各种不同的维度对创业模式进行划分,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朱光喜认为大学生创业模式是指大学生在特定区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在创业动机、创业方式、产业进入、资金筹集、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相似形,典型性的创业行为,是各种创业因素的配置方式。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模式与其他类别的院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照其组织形式,将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划分为4大类:
  第一,模拟孵化模式是大学生受各种创业大赛的驱动和高校创业园区环境的熏陶、资助、催化而进行的创业活动。该模式对资金、技术、创业者能力以及政府支持要求较高。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普遍较高,创业策划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专业限制,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大部分是服务行业。
  第二,积累演进模式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就业的同时积累资本和经验,由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该模式的资金需求较小,在管理上主要是采取自我雇佣的业主组织形式,产权关系上以个人独资或合伙投资经营为主,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市场敏感度较高,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利用专业知识对环境进行分析,在学校周围经营服装、餐厅、酒吧、化妆品等生意,积累原始资本。由于自身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较了解,所以成功的概率较高。
  第三,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业活动。该创业模式集中于网络、艺术、装饰、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新兴行业,创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大,组织管理上个人独资、合伙、股份公司均可。但对个人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创业者具有良好的知识、技术和素质。许多财经类大学除开设管理、经济、贸易等传统课程外,还设有艺术、网络、计算机等,与纯艺术类、理工类等专业性强的院校学生相比,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在进行概念创新时,能更全面地考虑经济因素。
  第四,加盟代理模式是大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办公室型小企业”形式从事创业活动,凭借加盟企业的品牌开展业务。财经类院校大学生选择这种模式的比例很高,选择行业主要是科技含量比较低的服务行业。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以此模式创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充分了解学生的消费需求,立足校园以及周边市场,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消费群体;二是具有较高的市场敏感性,能深入了解市场,同时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了解大学生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创业基金,大部分的大学生选择加盟代理模式也只是做校园代理,企业规模和未来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时多数选择积累演进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行业选择余地很大,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财经类专业知识,以及创业素质和能力,成功的概率也较高。由于技术的专业限制,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一般只有通过购买专利技术,或者与技术拥有者进行合作等形式进行模拟孵化创业,这较之工科院校就不具有优势。概念创新模式由于对创业者个人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上所占的比例也不大。
  
  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选择,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院校的特点。目前,财经类院在对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上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严重制约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如下4类主要因素:
  (一)创业课程没有形成体系
  国外的创业教育从小学开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具体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国内财经类院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系统化的创业培训体系、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由于国内创业教育的跳跃性和间断性,使大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应用,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个性心里品质,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企业运行、市场环境、管理、风险投资、创业家和企业家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创业成功的概率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滞后,使创业者对创业模式的选择受到限制,即偏向于服务业、零售业等资金技术要求低的创业模式。
  (二)财经类院校的创业实践教育匮乏
  财经类院校的创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有模拟实验室和学生参加校企的运作,校外实践有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以及大学生科技园。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能够参加创业实践锻炼机会的人数很少;二审创业实践正处在探索阶段,院校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培养体系;三是对实践环境的要求较之理、工、农、医等各学科没那么严格,使得财经类院校对创业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财经类院校的创业教育手段的匮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和实践指导甚少,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也限制了创业者对部分模式的选择。大多数创业者往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创业实践机会,从而更多选择积累演进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
  (三)财经类院校缺乏有力的创业扶持政策
  资金技术的限制制约了院校从事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积极性,从而使得财经类院校缺乏建设创业园和科技园的基础。资金的匮乏限制了。因此,在对待设立创业基金、创业园等问题上,财经类院校并没有实际的行动,这也是创业基金较少、创业园建设滞后的原因所在,加之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理论为主,缺乏技术支持,使得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主要从事资金少技术含量低的服务性行业,因此在创业模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积累演进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在模拟孵化模式和概念创新模式中由于缺乏技术支持,财经类院校学生选择这两种模式相对综合类院校大学生不具有优势。
  (四)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缺乏创业融资渠道
  国内的风险投资家主要投资即将上市的成熟项目,而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属于中试阶段,风险相对较大,很难寻求社会融资。大部分的大学生主要靠个人从家庭,亲朋好友处借款,这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初始资源的获得,也制约其选择概念创新和加盟代理两种创业模式。创业基金的缺乏还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创业模式,收益小的保守的创业模式。从而限制了创业思路和创业规模。

  
  四、启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类型、特点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模式的选择时仍然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仍需改进。
  (一)逐步形成机会导向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虽然财经类院校已经开设与创业课程及其相关课程,但是每门课程都比较独立,他们之间没能形成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的系统性架构,学生难以获得综合、完整的创业知识。完整、系统、动态的创业理论知识是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成功选择的重要条件。对于这一条件,学校不仅仅要重视它是否已经存在,而更要关注它的存在有没有带来相应的作用,从而及时做出调整,用体系化的创业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创业模式。
  (二)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是重“教-授”式的理论培养,缺少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培训,虽然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种课堂讲学的传统教育有所改观,但是见效不大。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成功选择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的自己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书中没有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清楚未来的方向,所谓“实践出真知”。而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对创业实践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很多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外创业比赛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只有个别财经类院校设立自己的孵化中心,相对较全面地提供创业机会。要想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模式越来越多样,大学生能够越来越理智清醒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就必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加强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孵化中心的发展
  财经类院校专业多偏向于文科类,在学校创业实践方面比较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创业园建立困难。而工科类院校由于专业多偏向于科学技术领域,吸引了较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孵化中心建设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相比较而言,财经类院校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作为一个国内外都在使用并被认可的创业模式,财经类院校应出台政策,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孵化中心,为学生创业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融资渠道
  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资源是资金。无论何种创业模式都需要资金支持,创业基金筹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瓶颈。创业基金筹集问题一旦解决,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类型会更加多样化,选择的空间也会相应增大。在创业融资渠道上,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开通创业基金的“绿色通道”,还可以从全国金融体系战略的高度来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万细梅,朱光喜.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青年探索,2007(1).
  2、彭小媚,陈祖新.大学生创业模式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
  3、吴道友,钟平.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4、张力.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7(2).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