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生产和发展视角的全球价值链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峰
摘要:文章旨在综述全球价值链从企业层面时相关问题的研究,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企业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摆脱被俘获等问题的探索提供一个平台。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企业层面;综述
全球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由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大量的相关研究致力于定义此概念,并探求其在经营活动中的影响。总的看来,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全球价值链相关问题也开始大量尝试探索性地研究,但是其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宏观、中观层面,大多数的研究是在单一的国家和产业的背景下进行的,基于微观,即企业层面的研究不多。一般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还存在三个严重缺陷,从而制约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企业的指导意义:缺乏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对于全球价值链的计量分析尚属空白;全球价值链已经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关理论的研究没有与企业相关研究相结合,无法指导企业具体实践;由于全球价值链影响对于企业理论发展的研究关注程度不高。
本文旨在介绍全球价值链从企业层面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便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企业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摆脱被俘获等问题的探索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起源和演变――圈绕着企业的生产活动展开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特(1985)把市场竞争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中。作为对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一种分析,他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许多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行为分布到世界范围的实践,国外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用于研究全球不同的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他们提出,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之内,多个不同的企业能够在同一个价值链中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美国杜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格里芬(1999)把波特的价值链概念应用于全球范围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COMMODITY CHAIN)的概念,集中探讨了包括不同价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并研究了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如何形成和控制商品链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全球商品链是发挥全球资本主义的产业网络优越性的动力,是为了观察经济行为的相互联系和研究全球产业网络的一种工具。这些经济行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最终产品是各种中间行为在不同企业不连续的阶段的成果。为了摆脱商品这一词汇的局限,并突出强调链上运营企业相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到了21世纪初,Gereffi(2005)等学者逐步建立起了GVC概念及其理论框架。英国经济学家卡普林斯基(2000)在他主持编写的《价值链研究手册》中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生产价值链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的实现过程,它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生产和财务管理、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个分析有两层含义:如果把它们分解到不同企业,就意味着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同一条价值链中的不同行为;把企业核心业务的重点从物质产品的加工制造行为转向生产经营的服务性行为。由于服务作为无形资产的产品的流动性很强,促进了企业之间利用价值链开展合作,也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这样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而对于价值链的关注也从企业内部的闭环系统(国内、企业内部的商品流动)-企业间、开放的系统(全球、企业间价值流动)。从企业层面而言,全球价值链治理、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化、企业边界和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变革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企业内外部的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为对企业理论提出的挑战。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决定企业发展的外部关键核心因素
Gereffl认为GVC/GCC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投入产出结构,具体的地域范围,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体制框架(Gereffi,1999);并指出GVC研究的焦点是价值链中各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特征,即全球价值链治理(Gereffl,2003)。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网络理论以及企业技术与学习能力理论。Messner和Meyer-stamer认为治理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市场手段以及非市场手段)进行协调的过程,并将价值链治理分为三种类型,即市场型、科层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网络型(陈树文等,2005)。Humphrey和Schmtiz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对经济活动的非市场调节,他们的研究的重点在于价值链治理的内容,“价值链治理的对象是什么”,他们指出主导企业在价值链不同的环节定义三种类型参数,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物流方面的参数(Humphrey,Schmtiz,2002),进而将治理的类型进一步细分为网络型、准科层型以及科层型(陈树文等,2005)。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4)提出了GVC的四种治理形式:市场导向型、均衡网络型、俘获网络型和层级型市场型。用以解释全球价值链片断化、分离化形态下,以国家(地区)为单元的生产体系的对接方式和治理形式。Kaplinsky and Morris(2001)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分析,归纳出在GVC条件下,为发达国家代工或外包的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或企业网络的四种序贯式升级模式,即工艺升级一产品升级一功能升级一链的升级的自动实现过程。Schmitz以及后来的Gereffi(2001)都否认这种“自动”实现机制存在。彼得・诺兰等(2006)认为20世纪末发生的全球商业革命的三大特征:在跨国公司重组并购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产业集中;由核心公司对其所在价值链所进行的“系统集成”的管理手段;在系统集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价值链各个层面的巨大的集约压力,即所谓的“瀑布效应”。许多学者关注在全球价值链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冯丽等(2003)综合经济全球化、经济网络化和经济知识化这三大基本趋势,从企业自身和社会福利角度对垄断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现代垄断不同于传统垄断的重要特征,指出从竞争范式向垄断范式过渡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邓俊荣等(2006)指出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的研究范式从竞争范式转向垄断范式和竞合范式,这一范式转变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产业必须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全球
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全球要素整合,实现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良性互动(张小蒂等,2007)。随着企业网络的诞生,鲁伟刚(2005)认为企业网络的无边界组织特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市场与企业关系的分析范式,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从分析视角到政策选择取向上均面临着超越以往所有经验与理论的挑战,杜传忠(2003)等也提出了类似的结论。
产业升级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真正引入到GVC分析的框架中。聂名等(2005)通过研究了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和升级的前景,指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焦点是链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及其他们对发展的含义,而治理这一概念是全球价值链|方法的中心。因为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往往伴随着链上行为主体之间不同的关系,决定着不同的资源分配及流动方式并最终影响不同主体的升级前景。虽然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至今仍然很难完全统一。在内涵上,有的学者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来把握,Poon(2004)则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移过程。不过,无论从什么层面看,其共同之处就是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有的学者则侧重于从中观或微观层面来进行界定,张辉(2005)地方产业集群沿着全球价值链往上升级,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进行的。在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就处于不同的治理模式,在该治理模式中,既紧密合作又相互激烈竞争的各个层级的地方产业集群时刻演绎着升级和反升级的较量。既然各个地方产业集群之间攀登和反攀登都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展开,地方产业集群应该遵循链条本身所包含的各种竞争关系。张辉(2006)在对西班牙鞋业集群跨越50年时空,分阶段、分层次的分析研究基础上,一方面诠释了产业从地理集中到地方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源;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地方产业特别是地方“传统”产业发展,参与全球竞争、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等方面提供了众多经验教训。张向阳(2005)等也从产业升级的视角进行了研究。
从微观层面,Humphrey和Schmitz(2002)明确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一是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是引入高级技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二是产品升级,根据单位增加值转向更高端生产线;三是功能升级,即获得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设计和营销,或放弃现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在不少文献讨论中,从基本加工到“贴牌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到自己设计制造(own designmanufact ure,ODM)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Wn brand manufacture,OBM)的转换常常被视为功能升级路径。四是部门间升级,把从一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GVC,也称链升级。可见,西方产业升级研究的视角较为微观,实质上是直接把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视为产业升级的本源。程新章等(2005)关注了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认为集群理论强调集群当地内部的联系是实现企业升级的关键,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全球分配体系和生产体系中企业跨国界之间联系是企业升级的关键,但集群理论忽视了和外界的联系对于企业升级的重要性,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忽视了当地联系对于企业升级的重要意义。通过价值链治理模式将这两种理论联系起来,认为企业是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治理模式中的单位,企业要实现升级必须根据它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采取不同的战略。薛漫天(2006)从行业分类视角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池仁勇(2006)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以及对于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处于不同类型的价值链、在不同的价值链驱动力下的表现。因此。从GVC的理论来看,产业升级就直接表现为企业在一个GVC中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当然产业升级也有部门维度,并且因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三、总结
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一个融合微观、中观、宏观视角,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的一种新兴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着力于研究全球价值链治理等理论问题;二是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不断完善和拓展理论体系从而达到更好为实践服务的目的。不少学者通过对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与创新方式的分析探讨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的途径与对策。但是理论界的成果对于从整条价值链的高度、以一种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企业层面的问题的研究尚不够,如何分析、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动态变化,实现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和企业升级是未来管理学讨论的热点和研究方向,有以下方面仍待深入探讨:
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已有条件和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来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是现在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一个热点。
当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后如何通过实施突破性创新以及跨价值链创新来实现从原有价值链跨越到更高层次的价值链,这也是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全球价值链所形成的复杂环境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如何摆脱技术控制,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中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释。
如何用计量技术定量研究全球价值链环节企业的价值链环节嵌入、组织形态的变化、绩效等若干问题将是一个难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不仅对我国企业以创新参与全球化竞争作出更符合实际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如何”自主持续创新作出探索。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还可为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争取获得更多利益提供有益的思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