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小兰

  摘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很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智能开发,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很大,剩余数量高达3.34亿之多,且由于人口巅峰期的到来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更大。这支庞大的队伍能否成功转移,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走出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村乡镇企业毕竟有很多先天不足之处,一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就受到很大冲击。如从1997年开始,受国内外需求不足、竞争加剧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发展明显受阻,就业总量也随之出现下滑。近两年来就业数量虽有所回升,但增幅很小。我国加人WTO后,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那些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相对落后的乡镇企业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其就业机会也进一步下降。当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并且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乡镇企业。但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会更积极地通过提高技术手段而非扩大就业的方式参与竞争及扩大再生产。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农民教育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组织引导尚待加强
  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不是很畅通,职业介绍和中介机构也比较混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盲目、分散、自发的特点,大部分农民主要依靠“亲带亲,友带友,包工头一叫跟着走”。外出找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已经开展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异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多。
  (四)劳动力流动受到制度阻碍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向以农民外出进城打工为主,而我国当前存在各种制度障碍,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1、户籍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曾经是阻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目前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格局虽已松动,附属于户口上的城乡利益差别明显缩小,但农民进城仍受许多限制,不少外地农民工进城十几年,还无法取得城市人口身份,不能享受城市待遇。
  2、土地流转制度问题。家庭经营承包是现阶段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项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这对稳定发展农业有重要的作用。
  3、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关心的是进城后能否保证有稳定的收人以及能否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其子女入学支付的成本大大高于有户籍的城镇人口问题。而目前由于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农民还没有得到“市民待遇”。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也使得他们转移后的就业普遍缺乏稳定性。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智能开发
  面向市场,依托基地,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体能型”向“技能型”和“智能型”的转变,提高劳务输出层次,拓展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
  (二)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在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另一方面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从哪里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最好的建设者。让他们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从而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2、调整农业结构。一方面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各地都有优质的农产品,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把这些农产品做强做大,形成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业领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安置农村大量的劳动力。
  (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继续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工业企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程度。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要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的门路。一要发展传统的商业、金融业、餐饮业;二要特别重视发展新兴的旅游业、运输、信息、中介、文化服务;三要引导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建设相结合。
  (四)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
  1、政府要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一个重要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我国现阶段最具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要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一要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完善信息服务系统服务范围县、乡、村、组、农户贯通,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分工协作,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县、乡、村贯通;二要加快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防止市场垄断、歧视、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不正当行为;三要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督。
  (五)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最根本的是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
  1、深化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当前,要重点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为最终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
  2、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廉租房政策。政府应投资建设大量的廉租房,使进城打工收入不高的农民租得起房住。
  3、深化教育制度改革,积极实施教育培训制度。要加大力度改革现行的城镇教育制度,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实行与城市市民同等待遇的政策。特别要对农民工本身进行教育培训。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进城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建立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非农人口(在新的户籍制度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执行与城市市民一样的低保政策,使农民工能够在城里留得下来。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哪里去?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较佳途径。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积聚地,具有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空间,这就需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1、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积极鼓励离乡进城的农民将原来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作为进城定居、社会保障基金或创业的启动资金,使进城的农民在城里有业可就,能够呆得下来,从而成为永久性市民。
  2、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通过道路交通、供电网络、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3、积极寻找和启动小城镇发展经济的增长点。一要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进镇兴办各种企业,特别是发展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同农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提供装备服务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二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房地产业,小城镇的房地产业大都还未启动,潜力很大,启动了小城镇的房地产业,又可使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里居住就业。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