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丽粉

  摘要:文章在重新界定旅游产业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因素观出发,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最终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旅游产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内涵
  
  旅游产业是一种消费趋向性产业,内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外延宽泛,边界较难界定。鉴于此,我们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个区域的旅游业在与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别优势和地区综合素质。它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区域内旅游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还取决于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二、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业绩观和因素观两种观点:
  持业绩观的学者认为,旅游竞争力是某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能力。这些学者在研究中常常根据某地区的旅游业业绩来评价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例如张争胜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杨秀平根据旅游产品的市场地位和销售情况构建旅游产品竞争力指标体系。周树民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持因素观的学者则注重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例如Crouch & Ritchie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由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的管理以及那些影响以上3个因素发挥作用的要素等4个方面决定的。Mihalic根据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组织、信息、效率等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万绪才等人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梁明珠和陈小洁则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王兆峰从旅游品牌竞争力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可见,业绩观主要是从外部产出角度来评价旅游竞争力。而因素观则主要从内部投入的角度解释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尽管以上研究对象不同,但在这些研究中,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出发,归纳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旅游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全面性等原则,现选取了旅游要素竞争力,旅游行业实力和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3个大类共40个原始指标,组成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竞争力,包括自有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等3个2级指标。其中,自有资源竞争力包括世界遗产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A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7个3级指标。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区域总人口、旅游饭店职工数、旅行社职工数、旅游院校学生数和旅游院校数等5个3级指标。资本竞争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吸引外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4个3级指标。
  其次是旅游行业实力,包括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场竞争力等两个2级指标。其中,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包括国内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房间数、星级饭店床位数、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星级饭店旅游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原价、旅游业从业人数等8个3级指标。旅游市场竞争力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数等5个3级指标。
  最后是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等两个2级指标。其中,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包括游客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高等学校数、教育经费等5个3级指标。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二产占GDP比重、三产占GDP比重、旅游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三产比重等3级指标。
  
  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7年《中国旅游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通过对指标的降维处理,按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5个公因子。我们把公因子1命名为旅游产业支持竞争力因子,其中邮电业务总量、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旅游饭店职工数、入境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职工数、教育经费等指标在这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2命名为资本竞争力因子,其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人均吸引外资等指标在这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3命名为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行社数、高等学校数、区域总人口、国家级4A景区、世界遗产数等指标在这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4命名为旅游人力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旅游院校学生数、旅游院校数、三产占GDP的比重、世界遗产数、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在这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5命名为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其中旅游业占三产的比重、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指标在这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
  这5个公因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信息特征,在进行斜交旋转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因子贡献率占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即:
  F=(54.0543×F1+24.7865×F2+9.2069 ×F3+7.4067×F4+4.5444×F5)/85.49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1所示。
  从综合竞争力得分可以看出,有9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得分大于0,表明其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这9个地区中有8个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其中,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是广东,其次是北京和上海。中部6省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居中。西部地区除了四川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较靠前外,其他西部省份排名靠后。这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较弱。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东部比较发达,中西部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认为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就强。反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就弱。
  
  从各因子得分看,广东和浙江在公因子1上的得分较高,而青海和宁夏较低。上海和天津在公因子2上的得分较高,而云南和广东较低。河南和河北在公因子3上的得分较高,而内蒙和广东较低。北京和西藏在公因子4上的得分较高,而天津和上海较低。贵州和天津在公因子5上的得分较高,而甘肃和广东较低。可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较高的区域或者是在公因子1上的得分较高或者是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都比较高。
  因此,我们认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要加快相关产业发展,如加快发展交通、商贸、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基础产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加快高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改革旅游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国际旅游业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兴旅。三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强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
  2、杨秀平,翁钢民,赵本谦.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及预警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6).
  3、周树民,陈实,邵金萍.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2(4).
  4、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06(10).
  5、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各地市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2001(3).
  6、梁明珠,陈小洁.主题旅游城镇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J].商业时代,2006(1).
  7、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财经,2007(10).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