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正式制度下西部开发的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 爽
[摘 要]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乏力,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优化非正式制度,克服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促进西部快速发展。
[关键词] 西部开发;非正式制度;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18-04
一、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等传统经济理论一般都将制度因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认为经济增长是在既定制度安排下的增长。新制度经济学则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变量,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其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所谓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法律、产权制度和契约等。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影响人们行为方式选择的非制度化行为规则,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及潜在的文化价值观念等。非正式制度有以下特点:(1)非正式性。非正式性是指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相当部分是由文化遗传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并非理性设计安排,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2)非强制性。非强制性是指它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必须遵守,并有一套强制性的实施机制,而主要是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或良心来维持的。(3)附着性。非正式制度可能作为正式制度的前身、补充或者遗留形式存在。在组织化的社会中,它总是以某种形式附着于正式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之上,存在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之中,其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组织化的正式制度,通过正式制度而得到实施。(4)非普适性。与正式制度不同,非正式制度具有更明显的地域特征、时间特征和群体特征。此外,还具有替代性和排他性等特征。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潜网”或“非制度化规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约束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约定社会互动的原则,分清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当然也包含对不遵从者的特殊惩罚机制。诺斯指出,正式约束只占整个社会约束的小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还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非正式制度可以是正式制度形成的基础,一些成文法就是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意识形态可以成为正式制度安排的指导思想;一定的正式制度安排只有在与相应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协调起来时才能有效地得到实施,减少摩擦,达到制度均衡,实现其预期效益。非正式制度安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当其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当它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一致时,就会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阻碍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二、西部开发中的非正式制度障碍
西部地处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也更具有农业社会的特点,即缺乏冒险和开拓精神,接受外来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非正式制度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在西部日益凸现出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
(一)西部的传统文化观念
西部曾有着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带有封闭保守的特征:强调宗族礼治、官本位、安于现状、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不患寡而患不均、君臣父子意识强烈、中庸、贵和、封闭保守的乡土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安贫思想及平均主义等。在这种思想下形成的经济模式是基于一定非正式约束机制的习俗经济或惯例经济,这些传统文化是很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比如不思进取、小富即安、求稳怕变,商品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漠,鄙弃追求个人机会和个人奋斗的动机和行为,排外意识强烈“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等级特权观念浓厚,重人情、轻法制,等等。因此,当市场制度渗入西部地区时,非正式制度就会产生排斥作用,使市场交易的规模变得十分有限,交易费用巨增,加大了制度创新成本,妨碍了非国有经济的壮大,影响着西部地区的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
(二)地方政府的思维定式
政府行为对制度变迁的影响非常重要,而政府行为又与政府主要负责人的价值取向、知识素养及个人利益追求相适应。西部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一些地方领导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套管理行为习惯,比如,惯于下达指令性计划,往往以文件代替法律,以讲话代替法律,致使新的市场机制生成缓慢,市场的内在属性得不到有效满足,市场的本性被湮没,使市场的发育和运作陷入低效乃至无效的困境,使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大大提高,抑制了人们自己去“闯市场”的冲动,并由于惯性而形成某种历史定格。
(三)保守落后的产权观念
产权制度是激励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党的“十五大”报告和新宪法已明确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部分西部各层人士的头脑中还存在有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会妨碍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其视为非社会主义成分与扰乱经济环境的因素而予以种种限制和束缚;另一种是将其视作“唐僧肉”或“自家金库”而实施地方性保护,使本区域的非公有制经济丧失了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的影响是较深刻的。首先,在西部,安贫思想和平均主义分配习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恶习,扼杀了人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能动性。其次,西部许多地方计划经济僵化保守的观念深厚,至今仍未完全挣脱姓“资”姓“社”的纠缠。在对国有经济的认识上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制”,长期以来视国有经济为正统。认为出售国有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是私有化,是走回头路。僵化的思想观念使部分西部社会大众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延缓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外,部分西部人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饭碗”和“大锅饭”深深留恋,不愿寻求其他的就业出路,这种陈旧的就业观也使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缓慢。
(四)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
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出现的部分伦理道德失范和无序的大背景相联系,目前西部地区的各种消极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大量存在。如“假冒产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相当普遍,钱权交易、侵吞国有资产现象触目惊心,不诚实、不守信用等。这些现象一方面使经济资源被人为地分割成无数小块,相互之间的流动与组合往往因需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而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造成西部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大量损失,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抑制了人们
对正常经济投入的积极性,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环境,阻碍了西部经济绩效的创造和扩大。
(五)淡薄的法治观念
在西部,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信用观念、契约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守法,法律形同虚设。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看到别人赚了钱或找到了更有利可图的买主就毁约另投他人的现象较东部普遍得多。法治经济意味着政府任意干预经济的行为要受到约束。如果政府行为不受约束,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有法不依,徇私枉法,也就失去了经济自由和平等竞争。
三、优化非正式制度,促进西部快速发展
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演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累积的过程。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这种特性,不能割断历史与传统,要对西部的文化和传统加以扬弃。同时,要不断地对西部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进行改造和创新。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求人们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和塑造,要求具有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素质和思维方式。为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强化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1)增强市场意识。有了市场才能发展企业,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要通过宣传工作,使西部与外界沟通信息,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促进分工和商品生产向纵深发展。(2)增强竞争意识。社会分工不承认任何权威,只承认竞争及由此带来的强制力。西部地区要提高其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要凭借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商品特色,提高商品竞争意识,把自然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出口创汇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外向型发展。(3)增强商品意识。通过宣传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商品生产的事迹,增强致富信心,提供致富经验,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加速西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尽快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二)努力构建限制型、服务型、效率型和法制型政府
要解决西部地区“大政府,小经济”的问题,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减少“内耗”,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地方政府追求快速、健康发展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行政干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建立负责任的政府执行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要带头建立和遵守市场规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适宜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环境。其中关键的是政府官员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西部开发要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任用具有新知识和开拓精神、能与时俱进的干部代替那些意识落伍的干部。要提高干部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改变以往的政绩评价标准,把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提供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包括进行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主要指标之一,而不应该仅把单纯经济指标作为主要政绩的评价依据。
(三)最大限度地实行对外开放,增强东西部文化对流与碰撞
西部地区特定的生存环境,使其同内、外部的信息和物资交流有着极高的成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人们只能选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则和相应的习俗安排,从而形成希克斯所说的“习俗经济”。通过流动,流动者受到不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在不同非正式制度的碰撞和冲突中,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就会逐渐得到改变,建立起非正式制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合理的人口和要素流动机制。(1)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加强西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西部与东部同国际密切联系起来,促使区内外的交流。信息的沟通和商品的流通,可以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促进分工和商品生产向纵深发展,这对改变西部仍然存在的愚昧落后状态,转变人们封闭守旧的观念,树立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增强人员、资金、商品的双向流动。通过鼓励西部地区的人员到发达地区打工、经商、挂职,一是可以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和发现自己的差距,在外部刺激下,通过耳濡目染和模仿,首先改变生活方式,继而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观念和文化。二是通过收入的明显增加及生活的现代性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本地区具有相似条件的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换,可以更容易打破观念转变中的文化阻隔。(3)在引进外部人才、资金的同时,进一步引入外面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经验,逐步克服自身文化中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
(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西部人口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
西部是全国科技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企业素质都较落后的地区。这是西部许多地区思想观念陈旧的重要原因。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许多人接受科技知识和新思想观念、了解外来信息及认识外部世界带来极大困难,思想观念的转变也较困难。因此,在西部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及增强市场观念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没有西部地区居民、企业、政府在文化、科技、管理方面的提高,西部开发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为此,要做好如下工作:(1)增加教育投入,中央政府应将对西部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并以专款形式直接下达到县。(2)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作为一种“优先产业”、“超级产业”来进行规划、发展。重视一切形式、各种层次的教育。既要抓紧抓好基础教育、扫盲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提高西部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又要重视各种职业教育、短期教育、成人教育,增强现有劳动力的经济活动能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尽快培养和输送西部建设急需的“顶尖人才”。(3)通过目前高校布局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合理地发展西部引进知识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减少高成本低效益,流失资源、资金、人才等漏损现象的重要途径。(4)强调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和淘汰机制,使各类优秀人才招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五)提高诚信意识,加强法制建设,防范道德风险
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更新观念,加强制度建设非常重要。(1)各级政府、学校、宣传机构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宣传和教育,尤其要加强诚信教育和遵纪守法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觉悟和诚信,重塑诚信体系。要让民众都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交易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交易越发达,信用就越重要,不讲信用不仅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而且使许多经济活动无法进行。(2)政府要率先垂范,建立讲信用、守合约的制度。一方面,奖励那些讲信用的人,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愿与他们从事交易活动;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违约者的失信成本,通过市场竞争把那些不讲信用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到经济活动之外。(3)建立以国家的法律、制度为手段的信用保障机制,通过法律严厉惩罚的方式使民众在反复博弈中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守信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3]陈英,等.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J].南方经济,2005,(12).
[4]刘卓,王君.非正式制度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2005,(2).
[5]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6]冯涛.体制转轨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1996,(6).
[7]岳天明.我国东西部差距的非正式制度成因考察[J].开发研究,1999,(3).
[8]平惠敏.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制度变迁特征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2000,(3).
责任编辑:关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8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