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飞

  【摘要】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因生源危机的影响正面临着重新洗牌,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要实现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为“抓手”,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在自身类型和轨道上运行,在自身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上办出特色。
  【关键词】 民办 高职院校 可持续性发展
  
  十多年前,由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不充分,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其肩负的使命是作为“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减轻政府举办教育的财政压力,同时提高高考升学率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然而,近年来,随着全国高考人数的逐步减少,生源危机越来越明显,高校因生源的竞争,正面临着重新洗牌,而民办高校首当其冲。
  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应该如何从根本上应对生源危机问题,保证学院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作为一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现从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发表一点个人浅见。
  一、科学进行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定位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和龙头,专业的建设水平集中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抓好专业建设就意味着抓住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因此,科学地进行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定位,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专业建设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广,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大事,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体现。在确定专业建设规划时,既要有开阔的视野、高瞻远瞩的智慧,更要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的定位分析、做出恰当的评估与论证。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在资源配置上要敢于下决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建设规划的定位,应当坚持两条重要的原则:紧密联系本专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紧密联系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准确恰当的定位的关键则取决于我们是否以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优先发展哪些专业,稳定发展哪些专业,合并整合哪些专业,找准各专业发展方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
  二、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要有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构建相近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平台,打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凸显高职院校的办学原则”,充分利用教学改革成果,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造优势特色专业,以此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支撑学科建设。依托优势专业和重点学科,实施调整和努力优化专业设置。科学设置模块课程、灵活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时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培育特色专业,调整专业规模。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得到一个完整而富有弹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资力度,建设适应专业设置发展和教学急需的实验实训的基础设施,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走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场所。
  三、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需要。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主要有“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
  1、加强“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 “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教育部[2009]3号文件“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也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由此可见,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要落实好顶岗实习的要求,使顶岗实习取得较大成效,却非易事。
  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改革传统的三年制教学模式入手,积极推行能够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2+1”模式或“1+4+1”模式。所谓“2+1”模式是指前两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年将学生分散安排到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所谓“1+4+1”模式是指第一学期进行通识课教育,中间四个学期进行专业课教育,最后一学期将学生分散到各个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的“顶岗实习”起到制度上的保障。
  2、有效进行“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或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教育方式。民办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一定要紧紧盯住市场不放松,要把学生打造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模式,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
  (1)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使教与学有的放矢。学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根据岗位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确定传授方法,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学生也可以根据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由于没有了就业的压力,学生便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并且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成为一种自发的本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课程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为此,企业可以直接参与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编写。
  (3)建立模拟工作岗位,提高学习内涵与学习效用。建立模拟工作岗位是指企业预先向每个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观摩或在指定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该工种的工作。建立模拟工作岗位可以从更广阔的领域及更深入的层次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品质。

  四、加强基地及一体化课室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及一体化科室的建设,对于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承担着两大重要功能:一是对学生顶岗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顶岗能力,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顶岗实习的成效将大打折扣。二是吸引企业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学校实训基地如果具有生产性功能,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校实训基地如果配备良好的生产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甚至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学校为行业企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2、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有利优势。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是要依托行业优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资源优势,结成校厂联盟,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二是要寻求校企合作,拓宽实习平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学校与企业校企合作办学,能够全方位的拓宽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五、进行“工学结合”管理体制改革
  1、实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为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规定,学生两年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先发放相关职业证书,让学生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凡继续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在三年学习期满时发毕业文凭。二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可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授课量。
  2、完善学生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学校要妥善选择工学结合实习单位,并就工学结合事宜与企业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学校与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工学结合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工学结合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工学结合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确保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健康开展。学生在工作期间,学校应派专人进驻,管理学生及监督工厂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六、结束语
  近二十年来,民办高职院校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在当前生源急剧下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在自身类型和轨道上运行,在自身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上办出特色,这是民办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
  [2]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文件)[R].2009.
  [3] 陈宏华:论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中华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 高海霞、刘兰明、贾书申:品牌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与教育,2009(3).
  [5]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3).
  [6] 马君、谢勇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问题略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7] 赵丽:民办高校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大众文艺,20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