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美术课堂成为个性绽放的晴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惠红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应根据个体差异实施教育,在教学中创设广阔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潜能,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个性绽放的晴空。
  [关键词]情境 想象 情感 个性
  
  是不是每个学生都真正喜欢美术课呢?很多人的回答可能都是肯定的,其实不然,学生喜欢美术课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语文、数学课;是因为美术课没什么家庭作业;是因为美术老师不会天天追着他们要作业……如果学生不喜欢美术,那么何谈个性的发展呢?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让他们因为要上美术课而兴奋不已。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呢?创设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一、如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创设音乐情境
  艺术是相通的,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浮动的画面。我们可以在莫奈的作品中聆听到《晨曲》,在柯罗的作品中感觉到浪漫的《星空》;而我们在专注于音乐时,我们又常常随着意境浮想联联:渺茫的环宇、碧水轻抚的群山、清风柳岸的月夜……一幅幅美景在眼前显现。在教学中,教师把音乐引入课堂,让来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情感、理解、情绪等,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自由幻想,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2.创设游戏情境
  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如在教《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发现泡泡不断变幻的色彩,感受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这样,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地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思维机智,引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创造出一个活跃中有竞争,笑声里有思考的愉快的、新奇的教学氛围。如教学第八册《迷宫》这一课时,我绘声绘色和大家讲大熊猫在厦门迷路的故事,边说边将大熊猫去动物园的路线图画在黑板上。学生渐渐进入故事情节,纷纷想办法帮助小熊猫走出像迷宫一样的路,最后,大家通过讨论和研究,不仅帮大熊猫找到了去动物园最近的路,还了解了画迷宫的诀窍。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教师介绍迷宫的画法而感到枯燥,反而能更快的记住绘制的方法。可见,故事能深深地感染学生,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并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出非一般的想象力,为学生的个性创作打下基础。
  教师所能创设的情境还有很多,如,表演情境,语言情境,悬念情境等,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创设下,学习热情高涨,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就能水到渠成。
  二、如何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
  1.在广阔的想象中培养个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图画。
  (1)科幻绘画,激发学生自由联想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绘画比赛,我常常开设一些主题绘画课,在五年级开设的一堂环保主题绘画课的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①在生活中,你认为哪些产品不够“现代化”?哪些地方可以再改进?②未来有哪些自然灾害可以避免或能将其变害为利?……而后老师将其学生发言进行归纳:环境保护问题、能源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等,而后我安排了讨论交流环节,这时,学生畅所欲言,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层出不穷。例如:亚婷同学原来选定的主题是“废气回收站”,原想是让这个“回收站”把大气层中的“废气”(有害气体)回收后进行贮存,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说:“世界上每天排出那么多的‘废气’,收集时间一长,‘回收站’万一容纳不了,怎么办?”有的同学说:“‘回收站’存贮那么多的‘废气’,如果发生泄露,后果岂不是更可怕?”有的同学说:“如果能将‘废气’经‘处理’后转变成‘新鲜空气’,那该有多好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一致认为:在回收“废气”的同时,将“废气”进行“处理”转变成“新鲜空气”后排出,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用来发电,造福人类……后来在中心校绘画比赛中,学生们拿到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实践再次告诉我,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学生们会还你以惊人的创新成果。学生们随心所欲、引人遐思的美感是成人无法比及的。
  (2)以生活为原型,尽情展现荒诞的想象
  在孩子的世界里,苹果会做梦,书包会旅行,有浪漫的色彩,怪异的内容,可以说他们的想象是荒诞的。然而这种荒诞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象孩子那样画面”。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好好地引导、开发、利用好这“宝藏”,让孩子们尽情展现他们的“荒诞”。如,在《变幻无穷的形象》的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素材进行丰富的联想,当老师说道:老师想做个蜻蜓,这可不是普通的蜻蜓,它的身体用红辣椒做的,翅膀是菠菜叶做的,眼睛用红枣做。这时,马上就有学生说道:老师,我想到了还可以用四个香蕉做翅膀,长长的黄瓜做身体,瓶盖两个做眼睛等等。此时,学生的想象力一下被激发了,个个跃跃欲试,其实,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关键在于老师要引导学生取材生活学会想像,学会创造。
  (3)调动多种感官,诱导学生无限的遐想
  新课程中的美术教科书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知、表现对象,从一年级的《摸一摸、画一画》到二年级的《五味瓶》、三年级的《感受声音》、四年级的《画嗅觉》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然而感觉是一种很抽象很主观的东西,用文字都很难表达清楚,更不要说是用绘画的形式。于是上《画嗅觉》一课时,我给各组发了各种“气味瓶”,让他们闻一闻,并让他们分别谈一谈是什么感觉,再让他们根据心情选线条及颜色,结果孩子们发现同样是一种味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会选择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这时我再引导他们:感觉是个人的东西,不需要和别人一样,你怎么感觉的就怎么画,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行。听完我的话,孩子们都很活跃,他们的思维任意驰骋,笔下肆意涂抹。这节课结束时,不少孩子觉得“这节美术课真有趣,画得真痛快”。课后,我把孩子们的作品集合成了一本“百味集”,不少老师看了都纷纷表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真是不可小觑。
  2.在包容的情感中完善个性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好的治国治民的方法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像流水一样,随物赋形。水虽然是至柔之物,但最后能把一切东西都填平,实际上就是“包容”征服了一切。我们的美术教师对学生就该像水一样包容。
  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们的所见所闻,只是因为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的遗传等因素,他们的作业不尽如人意,我们不能只注重作业所呈现的专业性美感,而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他们进行真诚地引导。因此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特别留心几个以往美术作业画得特别糟糕的学生,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以委婉动听的语言来消除他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我班有一位长得十分瘦小的男孩子,平时胆小怯懦,画画也不敢大胆尝试,我总是尽量在课堂巡视时给他以真诚的鼓励,肯定他小小的进步,并且还让其他同学帮助他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男孩比以往明显开朗多了,也敢下笔了。的确,在这样的弱势群体中,更需要老师用包容的心去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帮助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完善。
  3.张扬个性是不是等于摒弃共性地放纵
  那么,主张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就是不加任何限制地放纵?是不是就不必传授绘画技艺?是不是就该像奥地利作家西泽克那样不让儿童模仿名作,不让儿童看古人的画,甚至不矫正孩子画中的错误?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西泽克面对的是儿童,这种方法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中低年级推行,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磨练他们的能力,发挥他们的绘画本能;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中学生、大学生呢?我们总不能让学生中学毕业了还画不出一个比例协调、左右对称的瓶子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导”,应该从我们的教育对象出发,在重共性的基础上,张扬学生个性,这里的共性也就是教师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个规范的要求,是全体同学必须达到的,正如杨之光所提倡的“基础要严,创作要宽”。
  “学我者活,似我者死。”齐白石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教师不能只注意再现和摹仿,而应该真正把学生看成一个孩子,把他们看成一个独立的发展中的人,这样,我们才不会把他们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也才能让美术课堂成为个性绽放的晴空!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刘文霞.个性教育论.
  [3]崔铭香.终身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4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