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芬

   [摘要] 创新思维源于设疑。设疑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思维的和谐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 和谐 设疑直觉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包括创造性形象、直觉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等。现在我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现状谈谈任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疑启迪,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著名教育家陆九渊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思维的兴趣是从问题情境中来的,思维是从问题中开始的,敢于分析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因而,教师应非常重视设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关的疑问向学生提出,以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勤俭自强”一课时,故意设疑:现在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提倡勤劳节俭还有必要吗?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纵向看,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也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些地区还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从横向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要保持勤劳节俭的品德。
  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勤劳节俭”的积极性,从而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
  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的形成取决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需要民主的气氛和相对自由的空间。当代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开阔,求知欲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无拘无束地发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地进行思考,追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就要做到:(1)承认差异,允许学生犯错。创造力存在于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有承认差异,允许学生出错,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达到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实践方式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三、创设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营造良好的情景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政治课教学开展创新教育之中,要特别重视创设教育的良好情景。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创设情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生活来展现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2)用音乐渲染情景。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音乐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拓展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3)用图画再现情景。教师将课文中的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等用来再现课文情景,可以使学生感知丰富,加强记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形象支柱。(4)利用幻灯、电脑等创设情景。利用幻灯、电脑等教学工具教学,比教师空洞地讲解更富吸引力、感染力,易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参与,有利于拓展学生多层次思维的空间。
  
  四、破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
  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习惯于凭以往的认识和原有的结论对它定型,把它归纳入早已为它设定的模式去思考,思想没有新意,或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勇于开拓新思路,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敢于怀疑权威。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本中叙述的理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对课本的编排重新整合,甚至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对教材提出质疑的观点让学生讨论,消除学生将教科书奉为金科玉律的心理,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要惟实的精神,勇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2)敢于换一个角度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陈旧的观念已不适于今天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定势,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可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在政治课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政材料,将时政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刻领会,将来也会很好地运用。
  例如,在讲法律课时,将“根据公诉机关的指控,自1992年开始,余振东与中国银行开平支行原行长许超凡,经理许国俊合谋,利用中国银行联行资金管理上的漏洞,违规占用广东省辖联行账户的大量资金,并通过伪造有关账册平帐的手段,贪污公款8247万美元,据为己有,用于其在境外设立的私营公司。同时,余振东还伙同许超凡、许国俊采取假借企业之名向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申请贷款,套取巨额联行资金,挪用巨额资金1.32亿美元,人民币2.73亿多元,港币2000万元,用于其在境外设立的私营公司的经营,并从中获得公司分红等非法利益共6730万港元,全部用于个人炒卖外汇、股票以及赌博等个人消费”这段材料和有关的法律条款让学生阅读,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三个问题:(1)本案例中主刑应是什么?附加刑应是什么?(2)通过这一案例说说我国法律有什么特点?(3)这一案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以此来引发学生进行思维,让学生自己当一次小法官,由于学生了解了有关的法律知识,因而他们都能积极热烈地发言,最终学生们一直认为:在本案例中,主刑应是判处许振东有期徒刑,附加刑应是没收个人财产。这与广东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许振东受贿案做出的一审宣判:“余振东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没收其个人财产100万元”的结果基本相吻合。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们还分析出我国法律的特点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遵守国家法律,因而也联系到自己要学法、知法、懂法,以法作为自己今后的行为标准,做一个有高度法律观念的好公民。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时至今日,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思想政治教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让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吧。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高级技工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9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