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与案例教学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婳
[关键词]项目与案例;教学法;改革
本学期我将项目与案例教学法融于教学实践,把FLASH CS4教材分解成十二模块,每个模块均采用项目与案例教学法。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深刻反思,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教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关键
项目与案例教学法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创动画和网络动画的展示与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选取了贴近生活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情趣。项目评价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教师总体引导、点拔、评价。
二、生活中的案例――创意的来源
Flash动画表述的主题都是生活中的话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应来源于生活,把动作进行分解,将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舞台中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增强了学习兴趣,完成案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活用生活的教材――创意的挖掘
把生活中走路、衣裙飘舞、飞鸟展翅、手机上的彩图、网络上的广告等动作使用nash做出来,是对生活实例最好的运用,也是对项目最好的诠释,但由于教学进度和课时的限制,有些项目不能深入挖掘,这是课堂的局限。
四、引发多元的思维――教法与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依托
采用项目教学法,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要对教材进行拓展,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生活实例中提炼出来,教学内容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建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及实训项目模块要依据企业需求划分刚位技能。围绕岗位技能提炼出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此作为教学项目、案例选取的依据,使得项目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但作为教师的我缺少职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项目制定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是说不能恰到好处的定位,希望有机会能到企业中去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从教学实践看,项目教学主要采用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了解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整个过程有点像英特尔教学模式。
(三)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
项目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在项目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在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尝试,我觉得实施项目教学法应该具备的条件还不十分充足,因此在教学环节的把握和控制上不会很完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我认为它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该项目过程要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实际工作中某一岗位的技能需求。
2.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独立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时从团体到个体,要人人都参与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3.项目分析、制定实施计划、项目分工、项目实施、项目报告、项目评价等,学生需要时间和机房的合理分配。
4.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会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
5.项目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既要到位,又不能过。
6.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对完成的项目进行合理评价,选取最优质的加以完善和推广。
7.项目完成后,师生共同分析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共同提高。
在项目与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提炼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叉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学期的尝试与实践,我最大的感触与收获是:项目与案例教学法很适合本学科,但要每一节都很完美的实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时间、资源、学情都有限,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编辑: 惠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