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五步教学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不断探讨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为适应新课标要求,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物理“五步教学法”。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19)14-0057-02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高效课堂”的不断追求,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等,而这些林林总总的“模式”也许在他们当地是不错的教学方法,但对我们这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而言,不一定能够复制。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五步教学法”,即“课堂引入——问题导演——质疑问难——实验探究——训练总结”,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一、 “五步教学法”简介
  “五步教学法”是金城江区教学研究室在汲取各地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各学校总体情况,为实现“高效课堂”而找到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初中物理“五步教学法”的具体环节有:课堂引入——问题导学——质疑问难——实验探究——训练总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通过“问题导学——质疑问难”促进学生获得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训练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下面对这五步做简要的介绍。
  1.课堂引入
  通过讲故事、做实验、玩魔术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学过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并恰当引入这一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情境中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却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2.问题导学
  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情境中的现象,思考其中的道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收获知识的喜悦。
  3.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是问题导学的深化。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疑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不断质疑的环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4.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动手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训练总结
  物理还是一门注重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学科,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题并总结方法,使他们快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堂导入、问题导学、质疑问难、实验探究、训练总结这五个环节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既有独立的一面,又有相辅相成之处,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实施,也可以以某个环节为主展开,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以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的。
  二、“五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就要求教师建立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脚手架”,以帮助学生发展。“五步教学法”中的“课堂引入”就是教师通过激情演说(或是表演、展示等)引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使学生站在本节课教学的起点上,同时,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了解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教学目标。“质疑问难”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用问题串来尽量缩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间的距离,让学生分小步走,在逐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质疑问难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促使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几种智能不是单独存在的,很多时候都是以群体方式运作的,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特殊的才能,如果多种能力整合起来,经过自己努力,会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根据这种理论,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回答问题、注重动手实验、反思总结,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种智能,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的语言交流、逻辑分析、空间想象、人际交往、自然观察等能力都得到提高。
  3.脑科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脑的结构和功能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人的大脑分为几个脑区,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分工,但当人处理某一特定任务时,并非只有一个脑区单独工作,而是几个脑区用某种方式建立关联以后协同工作,而这种关联越深刻就越牢固。脑科学研究还发现,大脑的生理变化是经验的结果,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五步教学法”正是根据这个理论在课堂上让学生用眼观察、开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通过训练来总结规律。   三、“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五步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呢?下面以《压强》的新课教学为例做简单阐述。
  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给学生讲述了 “小身躯大举动”的故事:一对老人为了拍摄海鸥而陷入海边的淤泥里,他们越是挣扎陷得越深,一位渔夫驾船经过时进行了援助。起初,漁夫经过多次努力都没有奏效,最后,渔夫把老人身上的摄影设备取下来,接着趴下自己弱小的身躯,让两位老人撑在他的身上才脱离危险。
  在学生刚刚为两位老人转危为安而松一口气时,“问题导学”环节紧接而来。教师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1.两位老人在淤泥中挣扎时,想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为什么会陷得更深?2.渔夫为什么要先帮助老人卸下摄影设备呢?3.渔夫趴下后,两位老人撑在他的身上为什么就能摆脱淤泥?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使学生答案就在嘴边,但却又无法准确地表述,正是“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学生在为渔夫的善举点赞的同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新课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质疑问难”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尝试解释,并相互质疑答案中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渔夫取下老人身上的摄影设备,可以减小重力,因此容易摆脱淤泥,防止下陷”,但老人挣扎时,想抬起一只脚,重力并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陷得更深呢? 这一现象说明:“下陷并不是因为重力的原因。”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抬脚前后,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这会不会是导致下陷的原因?”经过讨论后,学生对“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会有初步的猜想。
  这样,顺理成章地就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仍然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你打算如何体现压强的大小?2.在多因素问题中,应该用什么科学方法来研究?3.如何控制压力不变,进而研究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4.如何控制受力面积不变而研究压强与压力的关系?在不断的讨论中,完善实验方案,让学生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在“训练总结”环节中,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精选和改编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为1 Pa;将这张报纸对折后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为 Pa;将这张报纸撕去一半后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为 Pa。”这个题目既考查了压强的概念,又考查了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还能训练学生动态分析的能力、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对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来讲,教师需要准备一些难度更大的题目,但是不宜用综合性强的中考题当作巩固练习题。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压强这个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影响压强的两个因素及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探究方法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
  实施“五步教学法”以来,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凸显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不同级别的课堂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河池镇红七中学牙东京老师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复习旧知后,在“课堂引入”环节让学生鉴别两杯无色透明液体,比比谁的方法多。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方法。教师接着问:“在不拆开纸包的情况下,如何鉴别包在纸里的两个立方体分别由什么物质组成?”学生犯难了,手只能分出物体的轻重,眼睛又无法看到物体的颜色、光泽,鼻子嗅不出物体的气味,该怎么鉴别呢?在学生求知未果的情况下,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和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结论。整节课思路清晰:课堂引入、质疑问难、实验探究等自然过渡,学生在收获新知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的技能,明白了密度的含义和比值定义法。
  虽然“五步教学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努力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二要将“五步教学法”在广大教师中更深入地推广,并加以研究;三要不断总结提炼完善,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廖伯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易志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5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