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提取调查报告的精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方

  [关键词]调查报告;主题;提炼
  
  一直以来,发表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或调查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是许多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一种做法。但是,由于部分媒体没有精心处理好调查报告中反馈的信息,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对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缺乏信任,并对其内容失去兴趣。
  省内一家报纸近期有一篇依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调查报告发表的文章,这份重要报告涉及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问题,内容丰富,且贴近百姓生活,本应由此编采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好稿件,但是文章发表后反响不好。读者的意见主要有两个,一是看不懂文中表格所列的专业性很强的名称,二是对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表示怀疑,我市环境真的差到这种程度?原来,编者为了图省事,直接将调查报告中的表格列出,没有使用相应通俗的语言解释表格内容反馈的信息;而由于缺乏常识,文中没有标注调查区域,致使读者将污染最严重地区的情况当成全市环境状况。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给读者提供调查报告精华的。
  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调查主体对特定对象进行深人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形成的汇报性应用文书。它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传递工具,是其转化为社会效益,发挥社会作用的桥梁,为决策和调整决策提供基本依据。供新闻媒体的一般读者阅读的报告不同于其他调查报告。一般读者只注重调查的结果,不怎么关心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因此,这类报告要比简报略为详细些。但要系统、全面地报告调查的结果,目前一些报章杂志刊登的调查报告就是这样。比如我市群团组织提供给新闻媒体的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不足千字,只用绝对数和百分比描述全市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状、使读者了解一般概况就行了。而送交国家管理机构的报告是洋洋万言。这份不足千字的报告到不同的新闻单位得到不同处理,有的原文照发,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晚报》精益求精,提炼成500多字的稿件,引起读者共鸣,随后还推出了一次探讨家庭教育的活动。
  要给读者精华,就要了解读者需求。从读者对象的需要来选择报告的写作类型,是着眼于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内容的报告,就能满足各类读者的需要。有的新闻单位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自己进行了一些受众比较关心的调查。如高考、房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等。就调查报告的形式而言,可区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前者对调查作全面报告,后者则对某一专门问题作详细报告。在这里,客观始终是实证研究的第一品格。制定抽样方案时强调“严格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其意义就在于“排除一切主观因素”。因此,在分析数据撰写报告时,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尊重统计结果,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能凭个人的好恶选取数据。如果调查结果否定了自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假设,也应该面对现实,忍痛割爱。
  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就是对调查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研究的过程。反复推敲,提炼主题。这也是给读者调查报告精华关键过程。
  写任何文章都有个提炼主题的问题。可是调查报告的主题是由调查设计和调查问卷早就规定好了的,那为什么还有提炼主题的问题呢?这里的提炼主题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证实或证伪理论假设的过程中,研究者的思想有一个不断升华、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实际获得的调查资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原先不很明晰的思想,会变得明晰起来。比如我们曾搞过老年人生活的调查,开始只想收集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状况。后来从统计资料中得知子女啃老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索,才想到要着重进行啃老调查,测一下老年人对子女啃老的态度。统计数据出来后,发现此问题的严重性,这才将主题确定在心理的轨迹上,即啃老对老年人精神的伤害。依据调查后提炼的“精华”成稿,文章获得当年全省好新闻奖。
  调查报告是媒体向人们传递信息的好方式。不论是相关部门提供的报告,还是新闻单位自己的调查,都是经过多少辛苦得来不易,编辑记者应善于提炼,沙里淘金。
  
  (编辑: 刘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