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构建和谐企业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志宏

  [摘 要]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 大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导入以和合、公平、科学、理性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理念,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发展,使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 和谐理念;和谐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015-03
  [作者简介] 龚志宏,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河南 商丘 476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导入和谐理念,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整合力、协调力、凝聚力、竞争力、公信力和应变力的综合考验。
  什么是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和谐企业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妥善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避免人为的短期经济和社会行为,积极寻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与人、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企业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企业内部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二是企业长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和谐;三是企业与服务对象以及关联部门的和谐;四是企业与政府等公共管理组织的和谐;五是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六是企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笔者认为,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导入以和合、公平、团结、理性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理念,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发展,使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不断涌现的社会财富作支撑,而社会财富的涌现是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胆地破旧立新,以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谋发展、抓经营、促管理、创效益。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克服短期行为,确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当明白,企业做大不是终极的目标,做强、做久才是真正的追求。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善于把企业的生存目标、营利目标、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企业发展的内在合力与动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善于把企业的扩张与能力的支撑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以资本、技术、人才、质量、体制等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增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组织扩张。二要破除墨守成规的旧观念,与时俱进谋发展。要紧紧把握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员工这两对决定企业本质和生命的基本矛盾,科学分析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捕捉机遇加快发展;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营理念,大胆改革创新,促进企业发展;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扬长避短,借力发展。三要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动力源”。为此,应坚持管理创新,切实抓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企业内部营造读书求知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的职业技术复合型职工。
  
  二、用双向忠诚观增强企业合力
  
  “企”字无“人”则“止”。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是根本。员工既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又是和谐企业的创造者,只有企业与员工和谐了,企业构建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了根基和依托。但纵观我国的企业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将员工与客户一样视为应同等对待的独立主体,而是以一种单向的“我要你怎样,你就应该怎样”的居高临下的姿态“领导”、“管理”员工。这种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必然导致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与和谐。要建设和谐企业,增强企业合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双向忠诚”的理念,即企业要对员工忠诚,员工也要对企业忠诚。只有构建这样一个双向忠诚的模式,才能真正把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从而不折不扣地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从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现状出发,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从源头做起,把推动企业对员工的忠诚作为重点,这是双向忠诚的主导力。其一,要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使我国企业的劳动用工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向规范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规范化;其二,在涉及企业与职工重大利益的问题上推行集体协商制度,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充分尊重职工的人格和民主管理权利;其三,以《劳动法》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的调节机制,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从整体上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其四,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卫生管理,切实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并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改善职工生活,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其五,加快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逐步完善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使职工能够享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权利。当然,在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培养员工“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精神境界,共同维护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形象。
  
  三、用和谐管理观营造企业文化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庭如此,社会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和谐”既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准则。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人际关系融洽、团结友爱、精诚合作、积极进取的人文环境,不仅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也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其一,要大力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营造鼓励人干事、支持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通过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先进的文化理念、富有时代感的企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行为导向。其二,要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长期、公开、有效的信息交流通道,收集职工意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其三,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中,要以内在融合的理念来界定内部关系,把“和为贵”、“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把每个员工都当作一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尊重其个性及人格,并通过比较优势的组合,尽量使每个人都去做自己做得最好最精的事。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不同,理性地看待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以柔性化的管理手段来处理企业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其四,要从火药味十足的语言习惯中解脱出来,摒弃对立语言,改变生硬语言,创造和谐语言,用中听、和谐的语言架起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例如,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提法来宣传打破“大锅饭”,就比“砸烂铁饭碗”的口号更具有人情味,能更亲切、更和善、更明白地提醒人们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用双赢的竞合观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绝不能把竞争孤立化、绝对化。过去在思维方式上,人们往往把打败对手、战胜对方、致对手于死地作为竞争的目标,把竞争思维定位在“鹿死谁手”上。殊不知,鹿死光了,猎手何存?实际上,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竞争与合作都是分不开的,如果只谈竞争,不讲合作,任何人、任何企业都走不远。因此,构建和谐企业必须破除你死我活的旧的竞争观念,树立既竞争又合作进而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新的竞合观。这种双赢或多赢的竞合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竞合”,就是把自己的竞争对手看作是自己的伙伴和朋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进而追求一种共同发展、和谐共进的局面。按照美国学者瑞克曼在《合作竞争大未来》一书的说法,“竞合”模式就是要从传统销售关系中的非赢即输、针锋相对的关系,转变为更具合作性、共同为谋求更大利益而努力的关系。二是“双赢”,即企业既要考虑自己的收益,也要考虑客户、供应商的收益,从而确立“我有利,客无利,则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客我利相当,则客可久存,我可久利”的双赢理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竞争双方往往愿意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的方式达成某种妥协,从而使矛盾或争执得到缓解、平息乃至最终解决。“以这种方式达成的结果不一定是双方最希望得到的‘最优’方案,却往往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满意’方案;它不一定能够实现‘最好’,却可避免‘最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竞争双方的利益和要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还能避免竞争双方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的结果,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企业的发展。
  
  五、用行业自律观树立诚信精神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能够感受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强化诚信意识,树立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经营思想,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者应该树立信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观念。一个企业,无论是创业之初,还是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只有视诚信为企业的生命,将它作为处理企业内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而许多不成功企业的实践也从反面验证了这一点。这不但是百年老店同街头游商的区别,而且是积累巨额财富和赚取蝇头小利的分野。二是要从体制和机制入手,强化企业内部的制衡和约束制度。企业只有通过完善内部的控制规范体系,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进而建立健全一整套信息沟通制度、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才能把企业诚信建立在严格的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三是企业从事市场活动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严格遵守《会计法》和有关财务、会计、审计的规定,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不做假账;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决不逃税、偷税、漏税、欠税、抗税;通过协商方式或经济仲裁、法律诉讼等办法解决有关经济纠纷和侵权行为,决不用非法手段或不正当行为处理争议,更不得伤害对方;自觉接受行政、司法部门及中介组织的审计和监督。四是在企业外部,企业要注重构筑企业与合作商、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与所处周边环境的“和谐生态圈”。企业既要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为用户谋利益,也要把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变为竞合,还要树立良好的资信形象和环保形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企业内外建立起平和、包容、协调、宽松、共处、共赢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共同推进产业繁荣。
  
  六、用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知名度
  
  创建和谐企业,还应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做贡献。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但如果忽视了社会责任就不算成功的企业。只有给予社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主动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树立起自身的品牌,才会得到社会的回报及认同。也只有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企业自身才是最终的受益者。因此,一个有远见的企业不仅应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更应关注企业长期获取利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企业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要遵守法律、依法纳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等。在较高的层次上,企业还要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作出贡献。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各种由企业和企业家参与的公益活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踊跃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正在攀升,值得在全社会大力倡导。200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联组会时,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即“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尽管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针对非公有制企业提出来的,但对所有企业都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瑞克曼,著.苏怡仲,译.合作竞争大未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龙太江.妥协: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J].哲学动态,2004,(1).
  [3]郑宏范,刘思扬.江泽民李瑞环参加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会[N].人民日报,2001-03-05.
  
  [责任编辑:昱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8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