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创新与新事业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寒松 张玉利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直面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能否适应动荡的转型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在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均无法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情况下,如何在竞争中取胜,需要有新的思路,而速度、创新和创业、把握机遇、创造新价值,在公司内部增强创新创业活动、拓展新事业是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企业创业 新事业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具体表现为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私营企业开始二次创业;同时,我国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外资、外企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将更加惨烈。在公司内部积极开展创业活动,创建并有效管理新事业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历经市场竞争大潮的锤炼,整体竞争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大浪淘沙后还能生存且健康发展并迅速成长壮大的却是凤毛麟角。中国家电和消费电子业最为典型,它们生来就面对全球性的竞争。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剩下的都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当属其列。它们的成功引来了学者们的关注,并从创新角度探讨两家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成长规律,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侧重于中国转型时期大公司在创新与创业活动中对新事业的不同管理,并识别出两种不同的创新导向,以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为例进行分析。对于转型期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所选样本企业是同城同行业企业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海尔有21年创业历史,从1998年开始实施流程再造,进行“SBU”试验(SBU是英文Strategic Business Unit的缩写,一般指战略事业单位,即事业部);海信有36年成长历史,从周厚健上任算起也有十三四年,自1993年开始孵化新产业。本文作者于1998年参与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组织的对海尔集团为期15天的现场调查研究,以及对海尔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和活动的持续追踪,力求从总体上能够把握住海尔的发展历程;近几年作者也一直关注海信的发展,与山大海信研究中心的部分专家教授进行过多次交流。本研究重点选择张瑞敏和周厚健两位优秀企业家重要的公开言论,如记者访谈、企业周年庆讲话、会议发言等资料,同时结合有关方面研究成果,从中总结提炼,以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市场主导、技术主导及其新事业管理
  
  1、海尔集团市场主导的全面创新与新事业管理
  海尔集团始创于1984年12月,从濒临破产的一个小冰箱厂,发展为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度的以家电生产为主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和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要求,于1998年提出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流程再造,并使每个海尔员工成为SBU。海尔要将组织内部的单位和个人都变成SBU,使集团战略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员工有偿获得企业的资源,进行“负债经营”,收入来自能够把定单变成让顾客满意的商品。当每个员工变成SBU,成为组织内新事业单位,就会对市场和顾客负责,产生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当这些分散的力量聚合后就可能转化为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SBU的核心要素由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组成。所谓市场目标,就是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市场定单是指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市场效果就是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指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
  基于市场链基础上的SBU已取得成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以海尔市场链的做法形成的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在实施SBU的过程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创新故事,并且得到海尔人的认同和接受。但在SBU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SBU与那些实际上掌控资源的部门之间存在矛盾,在SBU之间存在协同和衔接问题,一些新事业部门如手机、计算机等由于独立于现有的渠道之外,不享用集团公司资源,造成经营上的困难等。
  2、海信技术主导的创业活动及新事业管理
  海信集团创立于1969年,目前涉足家电、通讯、信息、商业、房地产、智能商用设备等领域,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2004年销售收入273亿元。海信集团多年来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重视技术开发的创新创业活动,特别是重视新技术到新事业的转换。
  从1993年成立技术中心开始,海信集团就进行产业孵化的创业活动。海信集团技术中心充当着海信集团产品、人才和公司孵化器的角色。每一个技术创新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以目标拉动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技术中心逐渐成为集团产业与产品的“孵化器”。海信集团创建一个新事业,遵循人才引进一建立课题组一建立研究所一新的公司的程序。即先是在技术中心设立研究所,在技术、人才和组织基础逐步完善后孵化为新的公司。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有效地克服了扩张过程中的“泡沫现象”,保证了海信旗下衍生出的企业都具有扎实根基,这种模式产生的新事业保证了涉入新产业投入少、风险小。
  1993年以来,海信集团先后成立的空调有限公司、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通信有限公司,以及2005年刚刚成立的信芯科技有限公司,都是通过产业孵化而形成的。这些新产业大多已成为海信的主导产品,如海信的变频空调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市场份额的60%。
  3、两类新事业管理的比较
  海尔从一家生产冰箱的白色家电生产企业,海信从一个生产电视的黑色家电企业,都发展为一个多色家电生产企业,都在努力成为国际级家电企业。在两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海信偏重技术创新,其发展更主要靠技术孵化产业来实现;而海尔则是全面创新,突出表现为流程再造基础上的“SBU”机制或模式,这不仅带来了企业的飞速发展,也实现了个人价值。
  我们将两种事业管理方式区分为:海尔是市场导向的新事业管理方式,其成功是遵循了市场导向的模型;而海信的产业孵化模式则实现了持久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结合的要求。这两种新事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
  (1)共同点。两种模式都非常重视创新,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并融入企业文化;新事业成长离不开原有事业的帮助,两家企业在资源、渠道等方面都给予新事业必要的扶持;尽管两家企业的文

化内涵不同,但都非常重视文化的积淀,都力求摆脱某个人的影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力量和作用;都善于把握机会,海尔自1994年以来几乎把握住了历次大机遇,如1992年建设海尔工业园,1993年股票上市,之后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化的战略实施等;海信也有较强的把握机遇的能力,如1997年股票上市,实施国内企业兼并,以及2005年收购科龙等举措。
  (2)差异。两企业虽然都重视创新,但侧重点不同。海信重视自主研发,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主要利用自己研发的技术进行产业孵化。海信认为,真正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难以买到,如果要买到将付出十分昂贵的代价。所以他们一向重视技术的开发,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如1080P电视、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信芯)的成功。而海尔同样重视技术,从1984年到2005年的技术创新成效也非常大,如申请专利6,180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软件著作权589项,并且有两项标准被列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但海尔更强调面向市场和顾客的创新,认为首先要抓住顾客,获取用户的定单。海尔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的超常能力,只有吸引客户的技术才有用。他们认为很多企业发展不起来的借口就是没有核心技术,而海尔的专利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里高居榜首,但他们自己并不认为这是海尔成功的驱动因素。
  在资源整合方面,海尔强调借用外部资源,而海信更重视自己所有。比如在人才资源上,海尔强调“不在于企业自身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于企业整合人才的能力有多大”。而海信则强调,一个企业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必须要有人才,必须靠引进。
  张瑞敏之于海尔,周厚健之于海信,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周厚健是地道的技术出身的企业家,而张瑞敏来冰箱厂之前就担任家电公司的副总经理,具有更宽的阅历和知识背景。由于到任冰箱厂就是处于危难之中,企业又是集体性质,无法享受到国有企业的政策,所以一开始就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较早地走向市场。海信则是“纯正”的国有企业,而当1991年底李德珍离开当时的青岛电视机厂的时候,被认为是“一家电视机工厂在计划经济的最后之吻中送走了那个年代它最重要、最显赫、最值得怀念的领袖”。就张瑞敏和周厚健两个人性格特征来说,张瑞敏善于表达,周厚健则不善张扬,其个人性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
  两家的战略规划也有很大差异。以海外投资和做大做强为例,在海外市场拓展及投资战略上,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在产品出口上,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坚持出口不是为了创汇,而为创品牌;投资建厂,先去美国、意大利,是为实现设计、制造和融资当地化,创国际品牌。海信则是先易后难:先以商品输出为主,以技术输出为辅;后以技术输出作为较重要内容,同时辅以资本的输出;最后将增加技术输出的幅度,把商品输出主要放在对渠道建立上。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认知上,海尔认为企业要先做大。海尔要做世界名牌,冰箱、洗衣机、空调,目标都是一定要做到世界第一的产量,要让上千万台的冰箱面对全球的用户才是强。海信1995年提出“先做强再做大”,认为企业领导者要对企业的长远利益负责,应致力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并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即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较高的资金周转率。
  
  三、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在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的大公司应重视新事业的管理,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方式,并与传统的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海尔集团从1 998年开始实施的内部市场链的流程再造活动及在此基础上的SBU新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而海信所进行的产业孵化活动及新事业管理,则具有较强的技术导向。但这两种模式并非对立,在海尔进行的市场导向的创业活动中,也强调技术创新,只是稍逊于市场导向。而海信技术导向的产业孵化,也没有脱离市场,是在面向市场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但更重视技术创新。未来的趋势是,两家企业在两种导向上取得一个恰当的平衡,因为未来的竞争,忽视任何一面对于企业发展都将是致命的。因此,在企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大公司的新事业管理,既要重视技术主导的创新和创业活动,也要重视市场主导的创新和创业活动,以便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陈寒松 山东财政学院副教授 张玉利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尚 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1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