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美两种产业救助方式得失明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伟

  最值得关注的效应是“产业升级”效应。由于下乡家电追求的是廉价与实用,无形中会刺激企业保留老旧产品,由此延缓产业升级无疑。
  “产业救助”是此次金融危机引出的一个热门话题。谁来救助?自然是政府了,救助哪些产业?自然是处在困境乃至危险境地的产业了。这些问题及其答案都很清楚。但问题在于,政府应以何种方式去救助处在困境乃至危险中的产业呢?近期整理此类案例,发现中美两国针对各自一个重要制造业行业的救助,从行为方式、预期收益到事后效应的差异,都很耐人玩味。
  美国救助的是汽车产业,中国针对的是家电产业。金融危机袭来之际都遇到了困难。其中美国汽车业几乎陷入绝境,中国家电业遭遇国际市场收缩,库存增加因而利润下降。两国政府也都不失时机,地伸出援手,但行为方式与救助目标截然不同。
  美国救助汽车业的方式可称为“硬条件约束下的政府贷款”。其救助目标也很明了,就是助企业消除流动性不足和保住行业就业。所谓“硬条件约束”,说白了就是有硬性先决条件,条件就是只救助那些可以救助的企业,而任由那些不可救助的企业在市场上自生自灭。
  鉴别企业可救与否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审定企业自己提出的扭亏重组计划的可行性。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给汽车业巨头们宣布:要想得到政府救助,得在60天内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重组方案并交专家组审核认可,否则甭想得到政府一分钱!但即便通过了专家组审核拿到了救助基金。还有个没有商量的硬条件,这便是一旦企业重组失败面临破产,须先将政府政府救助基金还本付息,保证纳税人的钱不给打了水漂!恰恰是这种苛刻条件,“吓退”了一些原本想从政府那里拿到“廉价资金”的企业,就连美汽车业“三巨头”的“老二”福特,也打消了伸手的念头,而求自救,以致忍痛割爱了沃尔沃等大品牌。结果美国政府仅花了650亿美元,主要贷给了通用和克莱新勒两巨头。
  中国救助家电业的方式俗称“家电下乡”,说白了就是政府帮企业开辟市场。救助的目标定位比美国救助汽车业要诱人得多,在力主该计划的部门那里,被错成一个“三得利”顺口溜:“企业得市场,百姓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具体实施办法是,政府补贴加企业让利。这个计划在企业一边做起来可谓简单且无硬约束条件,国家的补贴通过消费者转手是不要归还的!
  事后来看,美国教助汽车业的效果大可用“超预期地好”来形容!先是汽车业全面扭亏增盈,保住了数十万个就业位置。最新数据显示,聚集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三巨头”全部扭亏为盈。其中通用2010年获净利61.7亿美元,2011年1季度利润同比增加两倍。福特上年获65.6亿美元的净收益,近期业绩更佳。就连差点破了产的克莱斯勒公司,也扭亏为盈,提前六年年归还了美、加两国政府注入的106亿美元救助款。更值得注意的是,救助还促成了美国汽车业的产业升级。近期美国三大汽车厂商所售产品,碱以上为新开发的产品。
  事后来看中国救助家电业的效果,似乎并不像力主者描述得那样诱人。现在看来,“三得利”预期中,最大的赢家是企业。借助这个计划,家电企业无论好赖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市场和利益,评价起来也很容易。相比而言,农民的“实惠”和政府的“民心”收益,评价起来却很难。客观地来看,后两方的收益多半以企业诚信为暗含条件。如果企业略施些“小伎俩”,比如产品“瘦身”、性价比明升暗降等等,则百姓的实惠就会打折,跟着打折的则是政府的“民心收益”。但这还不是最值得关注的效应,最值得关注的效应是“产业升级”效应。由于下乡家电追求的是廉价与实用,无形中会刺激企业保留老旧产品,由此延缓产业升级无疑。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5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