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浩

  摘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些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就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问题;建议
  
  衡量一所独立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近几年财务管理类人才市场就业持续低迷,一些院校(尤其是会计、财管类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宏观环境影响外,财务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 办学理念陈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高校的教学活动中知识的灌输的比较多,与实务联系不够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主动求新、求变、适应市场、调整教学方法的少,大部分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依赖性强。导致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进入角色。
  
  2 教学课程设置不当
  主要包括总学时过多,理论课学时过多,实训、实习类课程学时过少,开设了一些财务人员非必须的难度较高的计算机类、管理类课程,如运筹学,而财务专业的重要知识如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金融工具等课程没有开设。而且培养方案过分强调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业区别,开设的会计类课程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毕业后感觉“会计不懂,财务也不精通”。
  
  3 教材重理论、轻实务、缺乏针对性、缺少创新
  目前我国使用财务管理类教材共同特点是重理论,理论部分阐述过多,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占用篇幅过大,而对于实务中能运用到的知识介绍的较少,偏重学科体系,内容深,难度大,忽视了职业教育强调的“用什么学什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特征”。教材编写者得目标没有充分体现这一层次学生的要求,没有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教材的排版形式呆板、僵化,重文轻图,因而学生在学习和方面知识时感到“枯燥、乏味”书中的一些例题都是几年前的“老面孔”,编写的例题反映不出实务的内容,没有把目前发生的大量财务管理案例列入其中。其根本原因是教材的编写者只用理论知识而鲜有实务经验,理论知识与实务缺少“链接”,使毕业的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没用”。学了几年什么都不知道。
  
  4 教学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培养方式足以课堂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去的五年中,上海经济社会和财务管理学学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对我们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样的挑战,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进一步明确并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起“以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改革,使我们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5 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
  教学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目前大部分院校也比较重视,先后建起了模拟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模拟实习训练,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与实务仍有距离,二是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一人完成,缺乏实务中的分工,制约程序。三是实习指导老师仅仅就现有的实训资料指导学生,根本没有对有关内容进行拓展,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指导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现在有“双师型”教师,但也多是参加过全国会计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统一考试,获得某一资格而已,真正在企业从事过具体会计工作的较少,实际操作能力差。此外还有教师对会计实践教育内容、方法等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实践教育方法。
  
  6 在实践环节方面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利用现代软件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1 改变原办学理念,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应力图建立了一个将以往教师主导的灌输式主题教学(SBL),向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PBL)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将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建立起了以双语教学、案例教学为基本手段,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课程单元实验教学、综合项目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实习、毕业论文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 加强“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师资队伍
  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学院内的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不少课程是实务类课程,因此教这些课程的老师仅仅有很高学历是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引进部分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外,还在一些课程如财务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评估与管理、基金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等课程教学中邀请有实务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课堂,为学生介绍行业该领域的一些发展动态和具体的实务操作,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加强了学校师生和实务界的联系。
  3 实施“基础教学+专业模块”的专业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不匹配的问题。
  4 减少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包括《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增加专业实习课,并将专业实习设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内容包括财会实务、银行实务、税务管理、人际关系学、管理沟通等;开设实用性公选课,如《纳税策划》、《金融投资》、《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会计职业道德》、《ERP软件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从会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出发,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缩减部分课程、降低教学难度或调整教学方向,包括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等。
  5 课程设置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要求,特别是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如果我们把目标定位为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岗位一般不可能太细化,往往是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体现这一要求,课程中财务管理与会计类课程应同样重要。加强实践环节,不但应该增加实训、实习类课程,而且应该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一些财务案例分析课、财务分析与诊断课,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等。
  6 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一些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如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金融工具、金融学等课程等。
  7 加强与专业协会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的联系,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财会人士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3+1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8 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3+1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穿插聘请企业管理高端人才进行讲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3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