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开发区直面新转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焱

  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初创期、九十年代的狂热期,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今天,中国开发区已步入了思想成熟并开始理性思考未来的阶段,北京开发区亦然。
  时移事易。就在今年,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第一家人区企业JVc已悄然退出。位于北京最北端的八达岭经济开发区也早已在成立十五年之后,关停了最后一家生产型企业。在面临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空间不足、总体利用不平衡、综合竞争日益严峻的形
  
  当势下,北京开发区无法回避地站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何去何从?前,随着国家优惠政策优势的弱化、人力资本的持续升值以及国际贸易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减,传统开发区以国家倾斜政策为主要竞争力的生存模式已经过时,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身处这样的环境变革之中,北京开发区还面临着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多重约束,更需应时而变。
  开发区未来的增长动力必须建立在产业集群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上,、未来将必然依靠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综合服务等整体投资环境优势来吸引高端要素的进入。如何打造具有北京自身特色的软实力,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型和资源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制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成为北京开发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发展困局
  
  北京开发区自九十年代初开始相继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时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十九家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356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工业用地面积80平方公里,建成区仅占北京全市土地面积的0.5%,而其产生的工业总产值为505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5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亿美元,占全市的20%以上,2009年末,十九家开发区内从业人员已达135万人,比上年增长7%。
  北京开发区以仅占0.5%的土地面积,承载着北京工业总量的一半以上,随着燕房合作后北京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加入,开发区将占据北京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0%至80%。由此可见,真正承载北京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开发区肩上,北京开发区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然而目前,起着北京经济引擎作用的开发区,正面临着内外多重因素的困扰和制约。
  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是有着十六年开发历史的市级开发区,1996年至今,天竺空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8.8%,税收年均增长43.8%,总收入年均增长45.8%,出口年均增长37.4%,园区企业投资总额已逾500亿元,项目平均投资额.达125亿元,每公顷土地收入达1亿元,是一般开发区的20倍,呈现出投资密度高、单位土地回报率高的显著特点,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开发区的典范。
  在经历了如此高速的发展之后,空港开发区正面临着新的抉择期。
  空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杭金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开发区建设发展面临着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多重约束。在国际国内严峻的宏观形势下,开发区的发展遭遇了诸多考验和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政策优势弱化、国际吸引力客观转型;发展空间受限、环境资源日趋紧缩;增长方式和地区整体创新能力亟需加强;建设资金缺乏稳定的、法定的政策性保障等方面。”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A、B两区规划范围内6.6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建设开发完毕,共有400余家中外企业入驻,建成区土地极度稀缺。空港在近年高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慕名而来的客商源源不断,很多新项目、大项目希望落户于此,而无地可用的尴尬现状使得空港屡屡坐失良机。
  “从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北京开发区经历了饥不择食的招商引资阶段。从原来的一片荒地、庄稼地,到现在比较完善的工业开发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北京开发区为政绩考虑的比较多。昌平园也在成长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大量的土地在发展初期被迅速消耗完了,土地价值没有得到节约、集约的有效利用。等到已经形成人气、具备了一定知名度,想好好发展的时候,才发现土地已经没有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主任赵桂生对北京开发区的土地困境颇有感慨。
  2001年,是企业进驻昌平园的--高峰。赵桂生对这一年的进驻企业数字记忆犹新425家,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要引进1、2家企业。截至2009年,昌平园已吸引了1700余家企业入驻,近几年,园区土地一直处于饱和状态。
  北京开发区不仅可供应的土地少,而且价格昂贵。赵桂生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昌平园东区土地起拍价99.6万元/亩,比海淀、丰台便宜很多,即便这样,一个中等企业拿20亩地,加上盖厂房等费用,算下来至少需要3000万元,这对普通企业来讲无疑是笔很大的资金重负。土地的高昂价格,成为企业在北京发展最大的成本支出。
  深深困扰着北京开发区的,除土地之外,还有资金、政策以及体制机制的束缚。
  目前,空港除了土地一级开发、基础建设资金需要自筹外,区内所有公共设施建设维护、部分社会保障和服务费用均由园区承担。在没有一级财政的情况下,近年来空港开发区年均约要在拆迁人员医疗养老、园区电力设施、道路管线、职工住宅、学校等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上千万元。除了争取少量一次性项目资金补贴之外,绝大多数资金都要依靠园区自身筹措,资金压力非常大。
  资金问题同样困惑着昌平园。“目前政府对开发区的投入相对不足,以昌平园为例,2009年园区改革之后,才有了第一笔税收返还资金,总数大概为2000万元,而在改革之前,政府投入部分只有基本建设资金一项,一般每年不超过1个亿,而这笔资金用在大规模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只是杯水车薪,再加上园区管理机构的日常办公运转支出,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之一。园区自身运营资金尚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何对企业的资金支持?”赵桂生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开发区的投入力度,缓解开发区资金匮乏的困境。
  与周边乡镇的关系,也是北京开发区绕不过去的一个敏感话题。开发区内土地趋紧的现状,使得拥有大片闲置土地的周边乡镇大张旗鼓也搞起了招商引资,土地优势令乡镇无形中成为开发区的竞争对手。针对这一情况,北京空港经济开发区主动与“近邻”赵全营镇建立了帮扶共建机制,双方携手共同利用赵全营1平方公里的空置土地做一级开发。空港出资金和经验,赵全营镇提供土地,双方共同打造全新的空港C区,目前空港已投资近2亿元,不仅实现了土地入市,而且成功引入多个优质项目。此举暂时解决了空港开发区土地紧张的状况,但面临开发区与乡。镇两级财税体制的差别,以及相关领导人事更迭的变数,其今后利益指标的分配仍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尚待从体制上寻找解决途径。
  与此同时,北京开发区正面临

着政策优势弱化,国际吸引力转型的宏观政策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区特殊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的力度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原有的优惠政策向普惠政策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各项承诺的履行,作为特殊经济区域的优惠财税政策已经用罄;长期被低估的人力资本持续升值,尤其是在新版《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低成本策略失去了往日的国际吸引力,开发区依靠政策资源带来的投资吸引力正在消失。
  土地告罄、资金告急、政策优势弱化……重重困境已将开发区缚在茧中。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北京开发区还存在着产业定位模糊、开发区整体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等迫切问题。
  当人们提到武汉东湖的时候,立刻反映出的是“中国光谷”――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所在地。但在外地人的印象中,中关村还是个买手机、买电脑的“电子一条街”,类似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这样的高端科技品牌都被中关村的商业化现象掩盖了。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该如何界定自身的产业范围,值得深思。园区是做产业的,应选准一个核心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引进龙头大项目,做到产业立区。
  北京以院校资源丰富著称全国,但是产学研问题是个关键,其科技成果转化比率到底有多高呢?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郭利告诉记者,近几年,生命科学园已有近2/3的研发成果流失到北京以外,在北京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3左右。“如何保住这些成果,有效抑制研发外流的现状?”郭利对此深感忧虑,“北京不能丢了这些优势。”
  开发区和城市功能配套的问题同样值得探讨,已成为摆在北京开发区面前的待解问题之一。
  过去开发区选址大都在城市边缘,基本属于未开发的荒凉地带,由此产生很多问题。一是前面提到的盲目引资、聚集人气的问题,二是开发区搞起来了、人气也有了,又发现配套设施少了。公共交通不便、金融服务网点偏少、居住环境不配套、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设施匮乏。在开发区工作的大量人员都不得不职住分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开发区与市区的往返途中。
  
  寻找破茧之策
  
  “面对种种困境,开发区调整战略思路、寻求突围之道、谋划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空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杭金亮说到。
  前几年,空港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其产值占整个开发区的比重曾高达60%至70%,但是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税收在园区总体税收中的比重已经往后排了,以华夏基金、国航、南航、海航等航空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后来居上,已经彻底改变了空港开发区既有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方面是产业升级换代的市场召唤,另一方面是土地捉襟见肘的尴尬困局,在左右两难的抉择中,空港开发区义无返顾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从土地方面来说,首选的方案就是园区土地二次利用。电子信息产业是在1996年以后陆续入驻开发区的,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JVC、索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园区的发展过程中贡献颇大。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市场经济大浪淘沙,曾经辉煌的电子信息企业经营状况已经不是很好。今年5月,作为空港开发区第一家人区企业的JVC电子,正式退出园区,企业整体搬迁至广东,JVC腾退出的134亩土地、2.6万平米厂房迎来了新的企业――北广科技,目前国内广电行业最大的发射设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北广电子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新企业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年纳税可达2亿元。
  JVC与北广科技的例子只是空港开发区大规模土地置换中的一例。近年来通过合理置换、资产整合的形式,空港开发区不费一分土地增加了近40个新项目,新增投资额70亿元,预计新增销售额172亿元。
  与空港情况如出一辙的还有昌平园。
  2009年3月,昌平园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成立以后,饱和、滞涨、困扰了园区多年的土地资源也开始“动”了起来。雷宝彩印空置多年的土地将由北控集团投资建设10万平米的孵化器、爱可得研究院空置10年的土地被配置给一家新能源企业、新洋源的11亩闲置土地和厂房现在也有了新的买家,在中心的牵线撮合下,开发区一块27亩闲置土地由普通的加工厂,摇身一变成为数字LED上游高端产品外延片和芯片的生产基地。
  “目前我们最大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调研摸清园区土地的闲置资源状况,并尽最大努力配置给有新需求的企业。”赵桂生说,“从园区资源的角度来说,土地这块最迫切,企业又最需要。”
  通过这种“腾笼换鸟”的方式,开发区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略有缓解。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开发区已经由此把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摆上了重要位置。
  “北京开发区不缺项目,最缺的是土地。在目前开发成本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如何选择高端高效项目人园、淘汰低端落后项目,将是北京开发区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曹辉说。
  近几年尚处于启动建设阶段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已经意识到土地问题的紧迫性,并着手通过发展“楼宇经济”的方式,解决大量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的办公需求。同时,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已经在展望“十二五”的现阶段,开始重新梳理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及未来发展思路。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认定了2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虽然集聚区在带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各集聚区之间产业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影视、动漫、网游基地数量众多。
  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浩瀚烟波中寻找到为我所用的独特资源呢?作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后形成的“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上。
  曹辉告诉记者,新媒体产业基地将把工业设计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目前亦庄有2000亿的工业产值,今后每年还将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如何配合其发展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而且这两者的发展并不矛盾,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下一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将结合“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业已形成的强大产业基础,通过工业设计这一产业结合点,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并进而形成明确清晰的园区产业定位。
  随着土地空间饱和、土地价格持续攀升、政策优势逐渐弱化等问题的接踵而至,以前开发区靠低成本、政策资源驱动的发展战略已经失去效果了,如何通过优异的综合环境来吸引高端要素进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与大量生物医药企业的接触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郭利发现,对于很多具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企业来说,土地价格其实并不是企业入驻北京的拦路虎。为借助北京的研

发资源优势,搞更尖端更大规模的研发,或者利用北京的平台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这些企业并不以地价为首要考虑因素,“即使地贵也愿意来北京发展。真正拦住企业的,是北京的办事效率。”
  政府办事效率不高,是各开发区反映的普遍问题。与外省市相比,北京办事难是出了名的,十年前签了协议,因为拆迁搁置,到现在还没拿到土地证的情况不是没有。很多合作机会,就这样与北京失之交臂。
  “北京开发区受行政主导因素影响太多,总体不如江浙园区发展得好。亲商、富商这些理念性的东西对园区发展很重要,而北京显然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园区的投资硬环境是可以复制的,比如苏州工业园的一站式服务全国闻名,北京可以照搬照抄拿过来,但是拿来以后如何操作?很多细微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实现的。所以说,投资软环境是不可复制的,北京开发区应该在软环境的打造上下一番功夫了。”长期从事开发区研究的某位专家的话令人警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布局处处长陈世杰说:“北京开发区新一轮发展不在体制上、政策上做文章,还是一句空话。应在统筹规划、土地供应、财税分配等关键领域形成突破,打破行政区划、任期制造成的弊端,统筹全市资源,做好投资环境建设。”
  “回顾近二十年北京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以前开发区的建设基本上是两张皮,一方面开发区只管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盖厂房、招商引资等,不用管外围配套环境建设与城市化协同推进。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区周边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最后往往是这些房子盖好了不但没有支持开发区的发展,反而制约了园区的发展环境。因此,北京开发区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一定要遵循‘统筹规划、功能融合、专业集聚、资源协同’的布局原则,形成做大开发区的理念,有开发区就有生活区,有生活区就有配套区,形成互动的环节,再也不能做‘就开发区做开发区’的封闭式建设了,要做大环境,统筹考虑交通、社区、新城建设等内容,拉动一产,带动三产,改善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的大环境。如在新规划建设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汽车基地等园区内,在建设过程中就应当考虑学校、医院、住宅等配套设施,住宅供应也应当是‘两限’房,限定购买人群和价格,给园区的落地项目做配套,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陈世杰说。
  从今年初开始,北京市已在统筹开发区资源方面相继出台了若干重大举措。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启动行政资源整合,全力打造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目前已显现出“1+1>2”的发展前景。中关村自去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于今年3月重组“一区十园”现有基础,注册100亿资本成立了中关村发展集团,意在通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和优化市区两级资源。
  “大兴与亦庄在行政资源整合之前,对于两个行政区域的发展而言,一方说,‘很难,没空间’,另一方说,‘不行,没项目’。但这次行政资源整台之后,地区发展能量被极大地释放出来了。按照我们对整个南部制造业新区的规划设想,到2015年,该区域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1000亿,相当于再造一个目前北京全市的工业经济总量。行政区划壁垒被打破之后,释放了各种资源要素能量,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也将产生新的变化。”陈世杰说。
  确实如此。位于大兴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就已经开始尝到了行政资源整合之后的甜头。基地管委会主任曹辉告诉记者,目前大兴和亦庄由产促局牵头,利用“亦庄开发区”这一品牌,已经实现了对外统一招商,原来大兴区域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已全部纳入到统一的招商体系之中,有效避免了园区之间、甚至是园区与周边乡镇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通过统筹协调考虑项目情况,区域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了。另外,行政资源整合之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级优惠政策也覆盖到大兴区,开发区很多政策审批权限已经下放,项目的建设、规划、产业用地等审批环节,已不必再象原来一样“去市里绕一圈”,直接在区内就可以实现,审批速度快了很多。
  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之后,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股权投资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7月12日,集团成立100天之际,第二批18家高成长性企业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了股权投资合作意向书,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关村发展集团已与34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高成长性企业、11家高校院所建立起以股权投资为主要方式的战略合作关系,与6家银行建立起旨在创新重大项目产业化融资方式、增强融资功能的银企合作关系。集团的资源统筹优势、股权投资方式优势和资金组合优势得到了迅速充分的发挥,而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长期制约中关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将得到根本解决。
  
  建立核心竞争力
  
  “目前来看,全国开发区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中国开发区协会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北京开发区与全国开发区相比,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东西,如土地、资金等。但由于首都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开发区又在产业选择及发展方向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如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等。
  开发区的品牌和优势往往要在五年或者十年以上的建设过程之后才能体现出来,现在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发展得比较好的开发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起步建设了,而北京开发区发展的步伐稍晚,如北京亦庄,是在九十年代末才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因此从发展时序上来看,北京开发区晚于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开发区,其快速发展阶段主要集中于近十年。
  中国开发区协会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加速世界经济格局进行新一轮变革,开放的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开发区遇到的普遍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管理体制、区域空间、国际环境。在管理体制上,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性质,仍无明确的法律定位,管委会行政管理权限由相对集中转向政府垂直化管理,“小政府”、“行政效率”的优势面临考验;区域空间上,目前开发区普遍存在着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异地发展;国际环境上,金融危机对开发区引资、出口产生实质影响,周边国家加大引资力度,对开发区形成竞争压力。
  在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的开发区转型升级大潮中,江南沿海地区部分开发区通过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北京开发区学习借鉴。
  在园区资源整合方面,浙江省全省进行了园区资源的高度整合,如A、B、C三个园区,A园区发展得最为成熟,B、C较弱,则通过园区整合,把B、C全部整合到A园区的品牌之下。此举一方面解决了A园区的土地匮乏问题,同时也把A园区的品牌和经验输出给了其他两个园区,实现了品牌整合。再比如

江苏省,通过苏南、苏北的园区共建。来实现整个省的南北平衡协调发展。
  另外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园区出现了专业化的趋势,如广州经开区的“知识城”、秦皇岛开发区的“数控产业基地”、天津的“生态城”。专业化园区的出现,对开发区的整体品牌和竞争力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提升。
  同时,园区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瞄准新兴业态或者通过传统产业再升级,往往由成立之初的4至5个支柱产业,到最后重点发展1至2个优势产业。如长沙在三一重工这一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河北廊坊经济开发区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扬州开发区在智能电网方面独树一帜。这些开发区的成功案例都值得北京开发区借鉴。
  全国各地的开发区在成立之初,都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政策上无非是土地和税收的优惠,但发展到目前来看,土地空间严重不足,政策优势已经利用得差不多了,如何依托城市进行新一轮的发展?成为摆在开发区面前的一项新命题。
  非常大型的开发区对当地城市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包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引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已成为开发区之间的竞争。
  就全国四个直辖市而言,目前,上海有浦东新区,天津有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也在今年6月正式挂牌。新成立的两江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将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到2020年,两江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将达到万亿、重庆全市70%~80%的直接引进外资将由两江新区完成,相当于十年再造一个重庆。可以说,重庆未来的最大驱动力就来自“两江新区”。
  西部城市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土地优势、人才优惠政策优势,现在沿海城市企业向内地城市转移的力度已非常大。据了解,很多大项目开始陆续迁入重庆,包括以汽车、重化工为主的项目,平均每个大项目投资都在10亿美元左右,占地1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大项目进入以后,将带动重庆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并进而形成以商招商的局面。
  在这种竞争压力之下,北京开发区如何另辟蹊径,寻找到自身的发展定位,是值得各级政府和开发园区深入思考的问题。北京到底应靠什么吸引高端要素进入?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他省市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特别在开发区与城市的资源整合、融合发展方面,上海、天津、重庆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客观地说,北京开发区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同时别人的成功做法也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空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杭金亮认为,北京的政府和开发区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未来园区的发展问题:一要创新利用政策资源,与其它省市相比,北京拥有更加便捷的政治条件和政策资源,目前亦庄和大兴、海淀与昌平已经实现政策突破和空间整合,使得区域的综合外部环境与产业吸纳能力有了巨大飞跃。北京的其它地区和开发区一方面应该承接这些先进园区的产业、技术溢出,促进自身升级发展;另一方面更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研究如何利用政策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融合发展。二要强化综合要素优势,无论是在城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服务上,还是在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资源上,北京都具有雄厚的基础,随着“世界城市”建设的逐渐深入,这些方面的要素资源还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和开发区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将要素资源融入于开发区的规划定位、招商引资、配套建设之中,加快园区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水平,持续强化北京开发区的要素资源优势,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杭金亮认为,优异的综合环境是北京最主要的吸引力。首都的特殊地位,赋予了北京开发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技术、信息和交通的中心,北京在政策环境、市场空间、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流通运输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要素为企业投资北京提供了优异的外部环境。从自身角度看,北京开发区整体水平和品位的不断提升,也成为中外企业竞相落户的重要条件。
  虽然北京的土地、人才成本很高,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反过来,很多因为上述因素撤离北京的企业,在外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壮大以后,又重新回流北京,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一般规模很小,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发展迅速,当达到一、二百人的规模时,企业在北京的成本负担就变得相应较重。如研翔科技这家企业,前几年就因此转去深圳发展。但去年该企业又将总部迁回北京,企业负责人认为,北京拥有信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能给予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北京的优势在于科技和人才等方面,如果能用足、用好,就能起到吸金石的作用,吸引企业落户,北京应以此为重点,形成核心竞争力,搭建企业发展平台,运用新型组织,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看,无外乎两个,一是低成本战略,导致企业向低成本要素集聚地进行产业转移,但是在北京这种企业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机遇了,如富士康的代工厂。二是差异化战略,靠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形成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企业,争夺高端市场,获取高端利润。未来,北京开发区应主动搜寻这样的企业,即国内有自主品牌,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这类企业需要借助首都的品牌和影响力,依靠北京科技和人才的重要资源,谋求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应当成为北京开发区重点关注的对象。”陈世杰说。
  中国开发区协会相关人士认为,北京开发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要在人才上下功夫,建立起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因为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更为迫切的,如服务外包,没有相应的人才基础做保障,即便引进了企业,进来的企业也会发展得不顺畅。
  “过去发展传统制造业的时候,一个招商部门就够用了,因为企业和项目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而对现代服务业来说,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特色,都需要配备不同专业的人才。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许会成为企业在哪儿落户的关键。北京能不能象印度的班加罗尔一样,建立起数量众多的专门学院来配合园区的发展呢?”该人士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才引进和培养已经排上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据悉,为加大我市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北京将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设四个大规模的高职学校,并配合土地和资金的支持,此举将为北京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了北京多年的“高级蓝领”工人匮乏的状况。
  同时,《2010年北京市引进国内人才专项工作计划》也在前不久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北京首次大规模面向

全国发布高端人才需求岗位,目标直指熟悉国际化市场运作能够带动首都新兴学科、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同时吸引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来京创新创业,此次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达835个之多。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北京也在为新一轮的产业发展谋划蓝图。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正在进行中关村到2020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沿袭了中关村一区多园的提法,“建成区+新园区”总面积将达400平方公里,方案完成后将报国务院最后审批。北京市的意图,是给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预留更充足的发展空间。
  据悉,结合“十
  32”规划,北京市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也提出了提升存量用地效率和拓展增量支撑空间相结合,构筑“双核两翼一带”的空间体系,并提出要优化提升中心城区产业业态,着力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保障的发展思路。
  “双核”中的一核是打造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北部创新高地,未来十年该地区将打造一个万亿规模的增长极;另一核是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南部高端现代制造业新区,目前该区域工业产值规模为4000亿,2015年将达到1万亿,2020年有望接近2万亿。
  “两翼”是指以“双核”为中心,增强高端产业辐射能力,向东辐射到北京东部发展带上的顺义、通州一线的“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与现代商务产业发展翼”,向西南辐射到房山、门头沟平原地带及丰台河西地区的永定河生态走廊一线的“石化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翼”,“两翼”也将形成两个万亿增长极,形成东西相对的两个新的投资热点。
  “一带”是指“生态涵养区绿色产业发展带”,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的产业空间资源,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服装、工艺美术等都市工业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涵养区新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未来十年,北京工业总产值有可能翻两番,达到4万亿规模。同时,制造业有望辐射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产生1:1的辐射拉动作用。届时,北京经济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北京开发区也必然将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历程。
  “我们强调,在新一轮的北京开发区发展当中,要形成创新制度、要做大的资源整合、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布局处处长、北京开发区协会秘书长陈世杰特别强调,目前,北京开发区已经进入到调整发展战略的时候了,应从低端的低成本招商,调整为打造环境、打造品牌,用北京的要素资源进行招商引资的高级阶段,逐步调整消除低端化、同质化招商的开发摸式,从而形成北京开发区以环境招商的核心竞争力,为北京努力打造高端、高效、高标准的现代产业体系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奠定空间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0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