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建党

  一、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竞争均衡,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在很长时期内,忽略了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最早,lewis(1954)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他认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部门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结构学派和世界银行的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化,提出了“structural bonus”和“structural burden”理论。然而,哪些关键因素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其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structural bonus”效应和"structural burden”效应会不会同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最新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进而构筑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思路。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需求因素
  人的需求是无限和多样的,但它总是与一定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之下;可支配收入总是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自然将有限的收入首先用于解决温饱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便有可能将增加的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需要,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层次“享受需要”和第三层次的“发展需要”。因此,现实的需求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移。这里明显地看到,需求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
  
  (二)供给因素
  供给方面的因素,一般指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状况。它们的供给程度和相结合的效益如何、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等,都关系到该产业的发展。因此,供给因素的变动,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的需求水平下,供给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引起的。由于技术进步会开发新的产品生产,形成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相对成本低的产业,会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吸引资源向该产业部门流动,使其获得迅速扩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变动。
  
  (三)贸易因素
  这是来自外部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一般说,各国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化,会引起各国进出口结构的变动,从而影响其产业结构的变动。各国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往往建立在该国生产要素丰裕赋存的基础上,如某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在一定时期中,由于某些生产要素价格和投入费用低,从而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这种建立在生产要素赋存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必将导致出口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需求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影响。
  
  三、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配置理论
  劳动力配置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的劳动力配置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两个假说:1.“structural bonus”假说。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初,社会经济会以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主导产业逐步发生变化,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业将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由此认为: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2 “structural bur-den”假说。即结构变化会对总体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这是由Baumol的不均衡增长理论提出来的。他认为各个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假设需求不变)的机会存在本质不同,导致劳动力从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向生产率增长慢的产业转移;在长期中,人均GDP会逐渐保持稳定。
  
  (二)扩张需求的投资理论
  投资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的投资力度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经济的产出产生影响。大量研究和实际经验表明,各产业都可以通过开发新市场或提高消费者支付意愿来扩大总需求,然而,在扩大需求的投资方面,各个产业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一般来讲,只要是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竞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投资(比如:在R&D、广告或人力资源等方面)。也就是说,只要技术进步的机会存在,并且,消费者可以接纳新的产品组合,企业家积极寻找新市场的行为,就会自动地促进各产业呈现不同的增长势头(Peneder,2001)。在社会经济中,!如果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产业份额越高,整体经济增长能力就越强。
  
  (三)技术进步理论
  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在技术进步方面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各个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同,不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存在差异;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就得到更快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就会更高一些,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支柱产业。同时,技术进步也往往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各产业部门的产品都会经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转变。由于消费具有一定层次结构,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总消费中的各产业比重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有的产业比重会不断增加,成为消费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而有的则会不断下降,甚至退出消费结构。
  
  (四)外部效应理论
  外部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各产业在外部效应方面存在差异,那么,产业结构就会对总收入产生明显的影响。大量的研究部门和其它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相似的特征。比如:在共同的区域范围内(由于空间接近并且/或者共享外部制度设施),生产性知识的简单扩散会引起“Producer relatedspillovers”。相对应地,当使用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而带来积极的外部性时,就产生了“User related spillovers”,这种情况在中间商品中比较普遍。可见,商品内在知识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在消费者支付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这一层面上,商品的可交易性代替了空间接近性。
  
  四、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假说
  
  按照资源配置理论,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有很大的差异。由于配置方式和各产业部门结构的不同,不同的生产部门单位产出效益的不同,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将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当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如果社会能够充分满足产出效益高的部门对资源的需求,并将产出效益低的部门中滞留的过剩资源转移出去,则会使总体劳动生产率和GDP得到较快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产

生负面影响。
  在一个大的经济体系中,由于各个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条件也存在差异。对于一些劳动生产率或增加值份额比较高的产业,如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绝对或相对),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呈现上升趋势,劳动力向这些产业转移,或者劳动力向生产率或增加值份额上升的产业转移,这种就业结构变化对总体劳动生产率或GDP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产品需求不断下降(绝对或相对),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果结构效应显著大于零,则说明积极的产业结构变化起主导作用;如果结构效应显著小于零,则说明消极的产业结构变化起主导作用:如果结构效应不显著,则说明产业结构变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基本抵消。由此,得到假说1。
  假说1: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总体劳动生产率或GDP增长)的效应取决于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的综合效果。
  对于不同国家(或经济区域),由于各自面临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条件也存在差异。在一些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率高的产业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生产率低的产业吸纳较少的劳动力;且对于大部分生产率高的产业,当其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其就业份额也不断攀升,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起主导作用,总体结构效应大于零。然而,在另外一些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起主导作用,总体结构效应小于零。由此,得到假设2。
  假说2: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总体劳动生产率或GDP增长)的效应,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呈现不同的形式,结构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
  对于同一国家(或经济区域),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面临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条件也存在差异。在一些时期,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率高的产业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生产率低的产业吸纳较少的劳动力;且对于大部分生产率高的产业,当其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其就业份额也不断攀升,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起主导作用,总体结构效应大于零。然而,在另外一些时期,需求结构已经改变,但是,由于就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大部分产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起主导作用,总体结构效应小于零。由此,得到假设3。
  假说3: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总体劳动生产率或GDP增长)的效应,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式,结构效应具有时期差异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