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40后”到“90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agnes chow(香港)

  不继
  
  小甜甜案,令人感触。
  遗产,就算多得可以成立基金,扬名世上,也看不出有什么好。反正名、利、权,都只是虚荣,挣到也是带不走的。虚荣本身没有错,因为没有前进的欲望,就会停滞不前。中国搞改革开放,向人民灌输追求财富的“光荣”思想,现在中国制造“亿万富翁”速度居全球第二。
  可是,有些人坐拥财富珍宝,出入汽车洋房,一旦死后,尸骨未寒,不肖子孙即为分配财产而争论不休,生前的所有钱财不但带不走,而且形成后世的祸源,宁不悲乎?相反,有些人不但没有盈余,反而负债累累,虽然日日难过,但也日日过去,倒也相安无事;离世后没有人抢着去当家,争着去管理财务,亲友真心凭吊,这不也是福报吗?毕竟,“我虽然没有别人的第一,但是别人也没有我的第九”!
  老一辈的香港人只享受赚钱,不愿花钱,主张储蓄。他们不明白在储蓄的同时,亦失去享受投资回报的机会。自己是节俭惯了,或者是根本没情趣,或者没空闲,结果钱财累积起来,全部惠及了后人。反思,虽然“老豆耕田仔享福”,养活了一群难成大器的“二世祖”,但这只是经济周期的世代表现而已。现在香港正处于“40后英雄”没落的尴尬期,其子女大部分只是“半英雄”,即是聪明有余智慧不够,胆大包天魄力难久的人。若依照上一代设定的“香港标准”,后继的“70、80后”就更难出头,更难争取安身立命的一席位置。
  如此下去,由“80、90后”做“庄”的社会必然陷落,莫非大家真是逃不过“一代英雄三代痴”的宿命?想起来不免心中戚戚然。再看挣产事件,当权者可有启发?社会政制若能做到公平散财,让年轻人各得所需,香港非但不会因此而贫穷,反而能换来人民的真爱与希望,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不聚
  
  曾几何时,香港的中产阶层流行炫耀自己的财富,认为只要花费在子女的物质需要之上,让他们弹钢琴、跳芭蕾、学油画、学游泳,就能培养出人才,结果连玩具也要买昂贵的限量版,以便子女能在同侪间胜人一等。想不到金融海啸强逼父母由奢入俭,明白“富有”是宿因所现,会用钱才是真正智慧。既然悉心栽培下的儿女,只会变成“有得凑,没得救”的人才,很多人便情愿不生儿育女,“眼不见为净”。
  人生苦短也好,苦长也罢,一个普通40来岁的香港人,做人做了半辈子,大多只拥有一些积蓄,充其量有一层楼,肯定不够养老。既然没有闲钱,就不会聚钱,但却非常会用钱。毕竟人随年长,时间成本愈来愈贵,需要重新思考哪些事可能办到、哪些事值得向往,这就是时令的“当下主义”:即及时行乐,若有能带来享受的事,就会立即动身实行。他们不怕花费,尤其是花在自己有份参与、有份决定的事物上,把工作变成兴趣的一部分,让自己亲眼看到自己的愿望成真,才有满足感。金钱用了亦如同己有,夫复何求?
  
  不穷
  
  “80后”喜欢半夜三更才睡觉,要求他们学习前辈般朝朝准时上班,晚晚超时加班,折起衫袖低头默默工作,捱他起码三五七年才作计较,实在既违反基本人权,更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但是他们又不屑用金钱来肯定自己,证明自己较别人优胜。对于这些又怕被别人看得自己太渺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80后”来说,由于“生无可恋”,他们都变成自恋狂,他们的“网上私人空间”亦变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别以为鄙人在挖苦什么,其实是羡慕也来不及。因为年轻人拥有的,正是习惯妥协的年长者最缺乏的东西:梦想。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地狱不在刀山油镬,很多时候它就在一念之间。香港的“80后”终于打破了过去两代“自怜贫乏”的宿命主义,他们已经不一定要买贵楼买名车,不一定要考取名牌大学,工作薪金多少在他们的眼中也不算得什么。就连社会的主流思想,亦开始为了迁就这班孩子而变化。哈佛商学院和哈佛管理学院都认为,新纪元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完全放弃管理,理由是“80后”根本就不受管,无谓浪费时间。
  表面上看,“80后”是缺乏了一点青云之志,但在这个充满动荡与无常的时期,也只有他们才能享受世间的财富:一句好话、一件好事、一个方便、一点友谊……都是弥足珍贵。再说,三代当中,“80后”算是最伟大,因为他们明白:钱,不论是属于父母的或是社会的,总之花了才是自己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