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西周

  摘 要: 本文从“结合实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开放题目,培养创新思维;尊重差异,增强信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结合实际; 鼓励探索; 尊重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78-01
  一、结合实际,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作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组织学生多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带学生到附近的商店、或银行开展一些调查,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日程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以后,让学生自己到课外搜集数据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培养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鼓励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做“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烈的讨论、大胆的尝试、独立的操作、积极的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开放题目,培养创新思维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旧教材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性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以死记硬套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适当引入开放性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例如: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226kg,乙种原料25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的产品共40件,生产A/B两种产品用料情况如下表:一件A产品需要甲原料7kg,乙原料4kg/一件,B产品需要甲原料3kg,乙原料10kg。问:若设A产品x件,求X的值,并说明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生产方案。如此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和提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达到了发散学生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尊重差异,增强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的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自己,从而圆满的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生做练习题,我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要求学习暂困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等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各层次学生若多解对一种方法,就予以加分鼓励。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教师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从初一抓起,向初二、初三辐射,真正起到增强学生应用创新意识的作用。如初二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学校要设计一个四边形ABCD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运用习题课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激励创新
  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即人们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事物的想象,经过重新组织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概念、方法。因此,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保证。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景,精心组织材料,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空间,从而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习题教学中,根据习题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同时指导学生一些想象的内容及方法。这样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一种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 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 秦龙.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