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并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贵州省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农村贫困面大的省份,境内民族众多,自然环境恶劣,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贫困人口现状及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贵州省农村贫困发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建立“教育反贫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贵州省落后农村地区的反贫困问题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1986年贵州省就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何应对新的形势,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是贵州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及分布特点
据贵州省农调总队的调查报告称,截至2009年底,贵州省有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其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00万。但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依然令人担忧,目前仍有1300万农村群众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经济基础薄弱,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按照中国政府的贫困标准,2009年末全省绝对贫困人口比2005年净减少11万人;2009年末全省低收入人口为453万,比2005年净减少13万人,其中农村低收入人口约350万。2000年至2008年贵州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13.46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197.45万人,低收人人口从557.8万人减少到356.7万人,2010年又减少贫困人口约50万人。纵观历史与现实,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与全国相比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1 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
从行政区域来看,全省48个贫困县中有26个集中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另有8个属民族自治县,占贫困县总数的70.8%。其中,黔东南有13个贫困县,占总数的27.1%,而贵阳市只有息烽一个贫困县。从自然区域来看,贵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九万山区等边远地区。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边远地区也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所以从两方面都可得出:贵州的贫困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其内部经济差距仍然明显。
1.2 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八七”扶贫期间,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投资力度大,措施得力,贵州许多贫困地区大面积、大范围的迅速脱贫。但由于贵州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和人口问题的影响,当扶贫活动过去之后,那些仍靠天吃饭的地方,由于人口素质和物质条件的影响,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依赖帮扶的思想严重,稍遇自然灾害又陷入了贫困。据资料显示,全国的返贫率一般在9%左右,而贵州高达15%,其中,麻山地区返贫率高达30%以上。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1.3 贫困人口出现代际转移趋势
贫困代际传递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不利因素,在家庭内部由年老的一代传递给年轻一代,尤其是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童年或成年后重复其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各种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这些不利因素继续传递给下一代的一种状态。2008年贵州省新增的农村贫困人口中30%为贫困人口的下一代。这主要是农村贫困人口努力脱困时,由于受自身的经济、知识的局限性使其很难摆脱贫困,即使摆脱贫困其再次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较大,只能在贫困中不断的挣扎。而他们的子女由于过早的辍学,缺乏知识、技能,受社会资本、权利资本、文化资本占有上的弱势影响,致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不断加剧。他们与父辈一样,持续地生活在贫困与弱势当中,加之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从而出现所谓的“代际转移”的恶性循环现象。
2.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的成因分析
2.1 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
首先人口身体素质低。其次,人口增长快,抚养比高,科学文化素质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群体,影响贵州农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和像非农产业发展,也阻碍了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
2009年,在贵州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3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38%;小学文化程度的788万人,占32.1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336万人,占54.48%。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多数地方耕作方式仍较落后,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难以提高。
2.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资重点西移,但除个别年份外贵州省的投资增长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策略是改革从东部向西部逐步推进,因此,贵州省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较晚,对贵州省的直接投资相对减少,由于地区投资环境和资金利润率的差异,贵州省本已短缺的资金反而流向东部。同时,由于国家税费政策上的不完善,农民不论收入多少都得上缴各种税费,并且还未纳入到社会保障机制之内。此外,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加剧了东西、城乡和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贵州省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
3.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措施
3.1 建立“教育反贫困”战略,加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民的素质,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就要从单纯注重物质资本注入进而促进资本形成的战略,转换到“以人为本”的反贫困战略,从经济、政治、文化多维多层次上构建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同时加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建设。
3.2 加大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力度
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让贫困户摆脱如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交通的闭塞等收入的硬约束困境以及限制性稀缺要素――土地限制的突破。随着省内外就业环境的改善,外出从业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3.3 实施产业化扶持,并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实施产业化扶持,鼓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经贸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为这些企业提供减免税以及资金支持。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贫困农户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减少他们走向市场的阻力和生产经营的风险。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小城镇建设。切实恢复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利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的优势,在冬闲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交通面貌。
3.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根据本地地形和气候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品要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走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道路。鼓励科技人员和科技部门以技术参股方式去农村开发,分享利益。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要特别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的生产者进入市场,使之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创造并实现价值。同时,还应继续采取措施,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笪信仁,王征兵,于晓晖.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6707-6710.
[2]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3]冉茂文.贵州扶贫攻坚成效、贫困特征及对策措施[J].贵州民族研究,2000(3):44-48.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苗(1987―),女,湖北武汉人,人口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口与区域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