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主要高校校园空间布局与景观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锁 吴泽民 李亚亮
【摘 要】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和西区、安徽大学(新校区)及安徽建工学院(南校区)不同时期的建校格局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并分析了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与基本原则从而总结出合肥高校发展的趋势并提供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合肥高校的绿地覆盖率普遍高于合肥市区35%的平均绿地覆盖率,高校校园的建筑面积增长率明显高于其绿地覆盖率的增长率。然而,树冠覆盖率老校区平均为35.9%高于本世纪新建成的高校校园的14.2%。在规划上,校园的功能分区在不断的增加,逐渐由较为规则、对称的苏式风格向近代的多元化西式风格演变。
【关键词】合肥高校;空间布局;景观特征
The space layout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efei main college campus
Wang Suo Wu Zemin Li Yali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through the pattern analysis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uth Campu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Eastern and the Western Campus), Anhui University (New Campus), and Anhu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outh Campus) in different periods,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meanwhile,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factor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conclude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fei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fei University of green coverage rate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35% of Hefei, the average green land coverage, building area of campus growth rat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green coverage rate. However, the old campus of tree crown cover was 35.9%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is century, newly-built campus for 14.2%.In the planning, the campus functional are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the more rules, symmetrical Soviet-style to modern Western-style evolution of diversity.
【Key words】Hefei University, spatial layout, landscape features
校园绿化是学校成功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社会以人为本的今天,重视教育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绿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校园环境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校园环境建设很少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逐步开始重视教室以外的校园环境建设[1]。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历史背景,早在19世纪末,西方现代文明大量进入中国,西方的综合高等教育也在中国得到建立,并且在国家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批国立大学,它们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雏形。在20世纪初期,中国国立大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新中国建立,高等教育经历了1952年学习苏联体制到经济困难再到十年动乱,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经历起伏,有重大成果也有沉重教训,这一阶段的结果成为了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重大转折点。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向全新的局面,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高潮,这一阶段的成果影响了中国历史性校园未来的走势。
我国大学的校园格局形态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开敞式――全盘的苏化――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各功能分区之间,各功能建筑物之间要达到完善组合,丰富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其建筑形态、空间组合必须遵循城市设计的有关原理[2]。这就要求校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在把握城市、校园内外环境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校园所处地段的城市区位和校园场地的特点,对校园的内外空间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根据特定的设计对象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本文以安徽合肥高校中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中国科技大学的东校区和西校区、安徽大学新校区及安徽建工学院南校区五个不同时期的高校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景观绿化整体格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校园的绿化景观,建立高校校园绿地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定量分析其绿地的综合效益,以期为其他绿色生态高校绿地系统的评价、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从而加强绿色生态校园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规范绿地规划行为,全面提高校园环境质量。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7°11′~117°22′E,31°48′~31°58′N),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两千一百多个小时。在气候、植被和土壤等方面都表现出过渡性特点。受城市建设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周边的天然林已逐步被人工林所取代,人工林树种单一,总量少,覆盖率低,成熟林比重低,生态功能脆弱。
安徽农业大学1954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校占地210公顷,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南校区占地面积199.399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校园总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安徽大学新校区建设于2003年,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位于全国科教之城、园林之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包河区,校园面积1100余亩,新建的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800余亩,融科技、生态、人文设计于一体,具有江南园林风光特色。
1.2 研究方法:对合肥不同时期所建造的大学校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具体研究大学校园各个因素对校园景观环境形成的影响,为完善与充实校园景观环境创造的理论取得最直接的资料。
利用PHOTOSHOP和CAD等软件对合肥各大高校的航空影像图的分析以及现场调查取景对校园的不同功能分区如科教区、生活区、运动区等空间绿化布置进行绿地结构的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分析、道路交通组织分析以及景观规划风貌的分析,并结合城市地理文化环境物理景观规划艺术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从各个层次上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来认识当代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的特征,同时对提升当代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个人的看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绿地结构分析:本文以安徽合肥高校中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西校区、安徽大学新校区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几个不同时期的高校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景观绿化整体布局进行分析(表1)。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早期校园的绿地覆盖率平均为60.1%明显高于本世纪初所建大学城式的高校新校去47%的平均绿地覆盖率,其中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安徽农业大学的绿地覆盖率最高达到64.9%。在高校校园的建设过程可以看出建筑面积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绿地面积的增长率,然而校园的水体面积的建设上,新校区表现更为明显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的水体面积最高达到24.9%,在上世纪早期所建成的校区如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上世纪中期所建成中国科技大学校园水体面积显著低于本世纪初建立的大学城式高校新校区。
早在上世纪建成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树冠覆盖率平均为35.9%,本世纪初所建立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和安徽大学新校区的平均树冠覆盖率仅为14.2%。可见,高校校园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方面的比重有所加重,但是树冠的覆盖率并没有随之提高,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对于建国初期所建高校相比较低。
2.2 校园功能分区与布局分析:
以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为代表的传统高校校园以功能分区为基本构架,校园建筑规划格局较端庄、严谨,多为对称式布局,往往有明确的轴线、对位,形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层次及院落。在校园中心区形成了一个中心核,其核心建筑群由有标志性作用的图书馆或教学主楼等组成。中心建筑群又往往与生态环境、集中绿化景观相结合,构成校园规划结构的中心核[3]。这种模式布局紧凑,有书苑氛围(图1)。
图1 安徽农业大学总平面分析图
此类传统校园通常是由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组成的;由于办学体制封闭,学校与外界联系较少,校园内各项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医院、电影院、幼儿园、小学、银行等散布于各功能区内,等级较低,缺乏统一规划;另外,院系间各自为政,相互缺少联系,这些都促成了传统高校校园功能繁杂,空间混乱的局面(图2)。
图2 合肥工业大学总平面分析图
然而随着高校教学机制的社会化转变,高校重新融入城市,校园的管理制度、内部建设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校园与城市间的联系加强了,校园内的后勤服务设施、住宿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在校园内被弱化,转而与社会接轨,甚至一些新规划的高校校园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图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图4)中没有教师生活区;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交流及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被大大加强;同时校园内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区:高科技园区等。
图3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平面分析图
图4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总平面分析图
在20世纪初新建的高校校园主要以中心绿带或者组团建筑群为校园核心,其规划适度的条型绿地,在绿地两侧,分别安排教学科研区与学生生活区。这种类型既能使校园绿地共享面宽,利用率高,又能让学生在校园内主要活动的步行距离较短, 同时有利校园形成生态景观轴。而以组团建筑群为基本构架核心的新校区, 强调空间尺度,充分考虑学生行为需求以及最佳的步行距离等进行规划,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校内各学院建筑为基本单元,组成校园灵活、多样的建筑组团[4],以利于学科、教学的交流。另一种是以教学、生活、运动等不同功能建筑及空间场所,组成若干个组团,再以组团单元围绕校园中心区。
2.3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分析:传统老校区如安徽农业大学(图5)的交通具有明显的时间波段和交通流复杂多变的特点。校内交通流量大且集中在上、下课时间段,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另外师生的出行点和目的地各不相同。人流频繁地穿梭于各功能区之间,造成交通流复杂混乱。
图5 安徽农业大学道路分析图
校园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传统的规划方式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的矛盾, 过于注重实质的空间架构[5]。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 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 交通组织功能单纯;缺少人情味和有序的人行组织。
随着历史的变迁,新校区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图6)内交通方式为步行、自行车、机动车、校内公交车等多种方式共存。步行交通由于安全、便捷且在行进中便于师生间的相互交谈。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特点。成为校内主要的交通方式。并在设计中得到推崇。
图6 安徽大学新校区道路分析图
现代校园要求建筑物之间能联络方便、尽量通畅、便捷。为此, 各类建筑物的设计, 多采用集中式的布局, 建筑群体也多以成团的方式组合, 尽量减少楼间的距离及交通路线[6]。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也尽量打通分割界限, 室内外都设有方便的连廊和通道, 使建筑群体在整体上能联络通畅, 达到提高和保证交通、交流、传递、沟通之最佳的效率。
2.4 校园景观风貌规划分析:合肥老校区如安徽农业大学本部、合肥工业大学本部通过对整体环境的营建,形成了环境清悠、风景秀丽的山水画景观格调,并且通过理园造景手法的引入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饱含人文意境的校园环境,但是多为中规中举的的校园格局,并且其中融入了较为浓厚的前苏联式的校园风格,尤其表现在某些建筑及环境布局上。
在当前的高校新校区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的规划中,较多借鉴中西方的园林理景手法,力图构建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网络,形成园林式教学环境。宏观层次――校园总体园林格局,通过大开合簇群式发展的规划布局手法,构筑校园绿化大背景,形成建筑隐于山水、绿化之间,两者和谐共生的校园大园林基调[7];中观层次一一建筑簇群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主要节点以及校内连接通道的绿化景观设计。依据各功能区的特点,通过对街道、广场尺度的把握,对场地围合面的处理,加入现代景观元素,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园林绿化空间,构筑校园中观景观体系;微观层次――建筑小环境以及校园内各景观节点的绿化景观设计。通过古典园林理景手法的引入,巧于因借,营造丰富的建筑小环境,建造中庭景观与室内景观[8]。在节点的处理上,引入亭、台、廊、榭等造景元素,小品与绿化景观相互穿插,景观视线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尺度宜人,内容丰富。(见图7、8)
图7 安徽大学新校区
图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
3. 结论与讨论
(1)在追求校园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上,高校在不断增加其建筑面积的同时,不忘增加校园的绿地建设、水体建设等。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工作的地方,校园绿化美化是校园校容校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近期的高校校园规划中,我们虽对高校校园的规划理念、功能分区、构成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相应的规划方法,但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新建校园环境过于商业化,缺乏学术氛围;新校区与老校区关系处理不当,包括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以及城市建设中“求大求洋”的不良风气被引入校园规划中,破坏了校园宜人的空间尺度、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等。为此,在高校校园规划中,我们应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因地制宜,为创建符合当前高校办学宗旨的生态园林式高校校园而努力。
(3)校园环境绿化是在学校建筑群中展开的,这就形成了校园既是整体、又被分割的情形。可以根据高校校园的不同分区,设计出符合各自功能的特色景观,形成一区一景的风格布局。高校校园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教职工、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如少规划一些观赏性的绿地,多布置些亭廊、游园、休闲椅、庭荫凳等。尽量为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创造一种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使校园景观设计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自然美,又具有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利于师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很好的缓解精神压力且在如此优美环境中交流休憩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4)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校园规划布局要合理,功能分区要明确,校园道路系统要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要处理得当,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元公害材料,校园内部要突出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要做到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冀生.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要点提示[J].新建筑.2002,(4).(12):2117~2122
[2] 赵世伟.园林景观设计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0:52
[3] 张建敏.高校校园园林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008-9233(2008)02-0053-03
[4] 张同文、楚新正.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分析及校园规划的初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9,1008-9659-(2006)-03-0201-05
[5] Adamo~icz W.Perceptions ver8us objective llleasur~s of ertvimnmental quality in combined revealed and stated preference model of envimnmental valu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llomle$and management。1997.32:65~84
[6] 郭晋平、张芸香.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 2005, 25 (5) : 584~589
[7]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76~177
[8] 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23
【文章编号】1006-9224(2010)08-0032-06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16)资助。
【作者简介】王锁(1983-),男,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07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城市林业等研究。吴泽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林业和景观生态等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3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