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人类一个海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海地地震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一些国际组织派驻在海地的机构也开始在灾区组织救援。但局面如此复杂,救援行动仍面临许多问题。
《中国海关》:很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对灾后的海地施以援手,这会是个庞大的救援行动,您认为其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Barbara:我也正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一个像海地这样的地方重新拼合起来,使它恢复原样呢?这本来就是个灾难之地,如今又经历了200年来最严重的地震,基础设施和整个国家都严重受损。
经验告诉我,解决之道在于沟通谈判和听取意见。与所有竭尽全力给予帮助的机构、政府进行沟通,使各项救援工作得以相互配合,让那些未被媒体聚焦的地方也能得到及时救援。而更紧要的是,听那些渡过此劫的人怎么说,他们最清楚现在需要什么――我们是和人民一起开展救援,而不是对人民进行救援。
当然,言语沟通不是房子和食物,既不能遮风挡雨,也无法填饱肚子。所以在商量的同时,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快速行动。
《中国海关》:您提到了行动的针对性和效率,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展开行动?
Barbara:有效的救援行动首先需要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基础是:必须弄清需要救助的人数以及他们所在的位置。然后要考虑他们所享有的权利――这并不是说该给他们何种救助,而是指他们所能享有的权利的标准,以及所能获得的救助的质量。现今已有国际认定的救援标准,即SPHERE标准。它规定了所有机构所应遵守的原则和规章,例如人们该获得多少用水、食品和医疗。
《中国海关》:这是紧急救援的标准,长期的援助有没有标准可循?
Barbara:就更长时期的重建工作来说,应当分析未来的社会生活走向而非个人的一己之需,并尽早依此制定出基本决策。2005年印尼在其西部的亚齐省发生海啸后,宣称每人都会有一间房子,这种做法并不见佳――未能考虑到重建一个城镇还需要修建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
《中国海关》:救援和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Barbara:把各方面的努力协调起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事,它有赖于对援助工作的有力领导。一个机构,最好是政府机构,或是联合国的机构,应对计划负责并部署好各项工作。如果哪项救援努力不符合受灾人群的最大利益,这个机构应有足够的强力说“不”。
21世纪初南部非洲旱灾期间,各受灾国政府就曾拒绝通用汽车提供的粮食救援――玉米种子。他们坚持:这些种子应该磨成面粉,这样才不会对当地的玉米庄稼构成危害。
《中国海关》:就是说接受援助的一方也应该有自己的标准?
Barbara:他们不是乞讨者,他们自有取舍。
《中国海关》:能不能更具体一点?
Barbara: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公民,而不是被动的受害者。他们想要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而不是坐着拨弄指头,等着援助到来。如果他们真这样坐等,那么幸存者就远远少于现在了。但令人注目的是,我们看到太子港的人们已自发搭起了渡难收容中心和临时帐篷。
《中国海关》:援助方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Barbara:当前的焦点不可避免地集中到了短期救援工作上,但海地的长期重建计划已经启动。这个国家已经背负了8.9亿美元的外国债务,这已是它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援助应该以拨款而非贷款的形式出现,今天的救生缆绳不应成为明日的债务绞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5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