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培香

  【摘要】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或因其生物效应降低,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口渴、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等症状。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近2千万人,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无论I型糖尿病还是II型糖尿病,除采用药物控制血糖外,对糖尿病的饮食调节和饮食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90-01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合理地控制饮食,可以减轻B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糖尿病在临床上多以饮食、运动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不但要通过饮食治疗,控制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延缓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要维持适当的体重,并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使糖尿病患者能够主动地配合,自我照顾和管理好饮食,可以更好地提高糖友的生活质量。
  1 饮食治疗的目的
  (1)供给足够的营养素。(2)减轻胰岛负担,糖尿病病人饮食护理纠正代谢紊乱,改善症状,使血糖、尿糖、血脂尽量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使身体能增加对糖的利用 。(3)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4)维持正常体重,使肥胖型患者体重下降,消瘦型患者体重上升。
  2 糖尿病患者饮食原则及注意事项
  2.1 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绿色蔬菜为主。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另外,土豆、红薯、藕等富含热量的食物也应少吃。
  2.2 提倡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 如糙米,糖尿病病人饮食护理因含粗纤维较多的饮食能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排空,减少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血糖。
  2.3 体重过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 炒菜宜用植物油且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2.4 限制饮酒 糖尿病患者是不适合饮酒的,尤其是过量饮酒,因酒精可导致低血糖,并导致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
  2.5 少盐食品 每天食盐<6g,少吃腌制的菜类食物。做菜时,少放盐不宜咸,以免促进和加重心、肾血管并发症。
  2.6 选食水果的原则 以血糖控制稳定为前提(如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吃水果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最好选含糖分较低的水果(草莓、猕猴桃、梨、菜瓜、哈密瓜等)。
  3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意义
  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时,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也有无症状的患者,轻视疾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经济、工作、性格、发病经过及掌握疾病知识的程度,然后有针对、个性化地进行指点。除普及一般知识外,重点要让患者正确认识合理控制饮食,对配合治疗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根据身高、标准体重、工作性质估算营养需要量,并帮助患者制定食谱,督促坚持执行。
  营养咨询和宣传工作让患者了解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使之懂得饮食疗法是一项基本的治疗方法,以及控制饮食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从而能从心理上主动接受并配合治疗,坚持长期治疗。
  合理控制饮食,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以患者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身高、实际体重、活动强度、季节等情况来控制。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定时定量定餐。主食类食品占每日总热量的50%~55%,脂肪的供给量一般要求低于总热量的30%,胆固醇的摄入量应<300 mg/d,蛋白质的供给量一般占总热量的10%~20%,以优质蛋白为主,动物类蛋白和植物类蛋白各50%,DN早期蛋白摄入量在0.8 g/(kg・d),占总热量的10%以下,DN临床期蛋白摄入量在0.5~0.6 g/(kg・d),占总热量的7%以下,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每日2~3 g,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25~30 g,如燕麦、海藻类等,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如粗粮、干豆、新鲜蔬菜等。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要保证患者体重、血压的稳定。在多尿的状态下,过分限制水、盐摄入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症状,导致肾脏血流量及灌注压降低,加重肾脏损害。故应适当增加水、盐摄入,使尿量增加,从而增加肾脏对毒素的排泄。
  总之,应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灵活掌握,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沈向清,张林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中华医药杂志,2004,8:112
  [2] 程玉霞.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指导.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73-6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