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广 张君 刘锦启 白雅仙 黄雪颖
(河北省深州市医院 河北 深州 053800)
【摘要】目的:对比双侧穿刺以及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早期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将新鲜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取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手术,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经双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手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用量.术后疼痛评分.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分别为8.78±0.58分.1.13±0.34分,术前术后VAS分值具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治疗花费明显降低,而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注射骨水泥量无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差异即治疗效果相同。结论: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型术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腹胀等症状,能够缩短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还大大降低了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新鲜椎体压缩骨折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新鲜椎体压缩骨折;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07-02
引言;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也是造成腰背部长期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和保持脊柱稳定功能.减少腰背部疼痛。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svertebraplasty,PVP)作为近年来微创外科领域一个成功的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良恶性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骨折危险程度较高的椎体进行性预防性治疗。对于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早期行PVP治疗是否恰当,文献中未见肯定结论。传统椎体成形术经双侧椎弓根进针,我们对比双侧穿刺以及单侧穿刺治疗新鲜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早期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6年10月至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104例,其中男48例.女56例。年龄47~89岁,平均(62.27+9.50)岁,均为外伤后腰部疼痛,经X线及CT检查确诊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胸椎21例次,腰椎86例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骨折,椎体后壁完整,无椎管受压。
1.2 分组:通过与患者以及家属沟通协商,征得家属同意后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64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对照组):40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所用穿刺针均为“山东冠龙公司”生产的骨水泥穿刺针。
1.3 方法:因为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我们根据患者椎体压缩程度以及部位,手术前给予平卧硬板床,伤处垫高1~3天,同时应用番泻叶等缓泻剂减轻腹胀等肠道症状,入院及进行疼痛评分。手术时患者椎体压缩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凝四项及心肺肾功能。如果患者手术前CT检查无椎弓根骨折则选取左侧椎弓根进针,否则选取健侧椎弓根进针。对照组均经双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
实验组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局麻。常规皮肤消毒,透视下选择穿刺点,经椎弓根入路,穿刺针置于椎弓根影之外上缘约10点方向,与椎弓根内下缘方向成15°~30°进针,术中正侧位双向透视确保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内,进针时适当加大进针角度,确保穿刺针针尖至透视侧位椎体前中1/3交界,正位椎体中线附近。穿刺针到位后,经穿刺针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3.0~5.0ml行椎体内静脉造影,如果发现造影剂直接引流入椎管内静脉丛和下腔静脉,则前后轻微调整针尖位置,以避免PVP术中骨水泥过早进入静脉系统。透视证实穿刺针位置后,开始调配骨水泥,粉:泥比例为3:2。于透视监控下将骨水泥于拉丝期时注入,采用1ml注射器,注射时间约2~3min,术中如发现有骨水泥渗漏至椎体后缘或椎旁静脉丛显影时便立即停止注射,注射结束后插入针芯拔除穿刺针。
对照组手术方法:经双侧椎弓根进针行椎体成形术,进针过程中反复透视确保穿刺针经椎弓根进入椎体,对于进针角度不做其它过多要求。
术后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术后12h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并做常规静脉静滴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1.4 对比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注射骨水泥量.术后疼痛评分.治疗花费等指标。评估采用VAS疼痛评分:0分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耐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耐受;7~10分患者有较强烈的疼痛,疼痛耐忍。术前.术后当日.术后3个月进行评分。有渗漏者必要时手术后CT检查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手术后疼痛立即不同程度缓解。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分别为:实验组8.78±0.58分.1.06±0.24,对照组:8.68±0.64分.1.10±0.30分,通过统计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VAS分值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
两组手术时间等指标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治疗花费明显降低,而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注射骨水泥量无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差异即治疗效果相同。
以上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
2.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经椎体成形手术。未出现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无注射椎体和穿刺点感染和出血,术中和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心血管异常表现及肺栓塞征象。术中出现骨水泥外漏者7例(9.45%),其中椎旁软组织骨水泥外漏3例,椎旁静脉丛外漏2例,椎间盘外漏患者2例,无渗漏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椎体压缩骨折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绝大多数患者外伤后椎体压缩不足1/2,不伴有神经根或椎体受压表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平卧硬板床3个月,患者疼痛明显、不敢活动、腹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长期卧床容易并发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我们采用PVP治疗新鲜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4~72h就能下地行动,缩短了治疗周期,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压缩,我们通过平卧硬板床伤处垫高1~3天,椎体压缩程度均不同程度改善,手术时所有患者椎体压缩均不足1/3。对于新鲜椎体压缩骨折,我们认为,只要椎体压缩程度不影响患者脊柱稳定性,椎体后缘完整,无神经根或椎管受压表现,均可采用PVP治疗,手术前行CT检查非常重要。
新鲜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不同程度的腹胀,个别患者腹胀特别严重,行PVP治疗后腹胀均能改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PV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已引起重视,但在选择单侧或双侧术式等问题上尚存在争议。生物力学实验表明,松质骨内最佳的骨水泥分布要通过双侧穿刺获得[1] ;部分作者[2]为达到骨水泥的良好分布也倾向于双侧术式,其缺点为可并发神经根.硬膜.马尾损及椎弓根骨折等,且手术时间延长.x线暴露增加。国内张亮等[3]研究表明,两种PVP术式均能显著提高椎体最大抗压强度,且恢复椎体极限刚度的效果无显著差异。我们采取单侧穿刺(实验组),通过椎弓根建立通路时适当加大外倾角,针尖到达椎体的侧位前中1/3交界处,采用1ml注射器于水泥拉丝期注射,骨水泥同样可跨越中线,弥散分布到整个椎体,起到了减少创伤.降低患者费用.缩短手术时间的效果。通过对比两组治疗结果可以看出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较双侧穿刺治疗新鲜椎体压缩骨折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病人治疗费用,两组骨水泥用量无差别,两组均无重大并发症,但是治疗效果没有差异。
我们体会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是骨穿刺针经椎弓根进针时适当加大进针角度,使骨穿刺针针尖到达椎体正位中线附近.侧位椎体前中1/3交界处,而且在水泥拉丝期时推注骨水泥,注射过程中适当旋转针尖角度和或回撤骨穿刺针,以保证水泥均匀弥散至椎体,手术过程全程DSA透视监控,只要操作得当,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PVP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PVP并发症各家报道[4,5]不一,如穿刺点出血.一过性疼痛加重.椎弓根骨折,如果水泥渗漏引起神经根或脊髓损伤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必要时需要手术切开减压。本组患者有7例(9.54%)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旁软组织骨水泥外漏3例,椎旁静脉丛外漏2例,椎间盘外漏的患者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笔者体会降低PVP手术并发症主要在于:(1)选择适当病例,如果手术前患者检查椎体后缘不完整或椎弓根骨折,应该采取保守治疗,避免经过骨折的椎弓根进针;(2)技术因素,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进针前正位侧位反复透视定位,进针达椎弓根后避免再次调整方向,要使穿刺针始终行走于椎弓根内。当骨水泥出现拉丝时开始注射,因骨水泥过于稀薄容易随静脉回流形成栓塞;过于粘稠则影响注射效果,使得骨水泥在病变椎体内分布不均匀。注射中根据椎体内骨折病变的情况一边注射一边移动针头,以使椎体内病变处骨水泥分布均匀。
4 结论
我们通过采用两种方式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104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型术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腹胀等症状,能够缩短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还大大降低了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新鲜椎体压缩骨折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治疗椎体成形术的长期效果,我们还需积累更多病例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Liebschner MAK,Rosenberg WS,Keaveny TM.Effects of bone cement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n vertebral stiffness after ertebroplasty[J].Spine,2001,26(14):1547―1554
[2] Gabor K,Zsolt H,Katalin S,et a1.Comparison of CT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vertebral cement leakages after vertebroplasty performed by diferent navigation and injection techniques[J].Acta Neuroclair,2008,150(7):677-683.
[3] 张亮,陈统一,陈中伟.经单或双侧椎弓根灌注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的效果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9):549-552.
[4] Mathis JM, Barr JD, BelkoffSM,et al.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 a developing standard of care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JNR Am J Neuroradiol.2001,22:373-81.
[5] Hendrikse CA, Kalmijn S, Voormolen MH,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ed Ti jdschr Geneeskd, 2003, 147; 1553-15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