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膀胱平滑肌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21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贺军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结合21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文献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0岁,21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占位病变,CT检查发现肿物有不同程度强化。21例分别采取肿块剜除术、经尿道肿物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回报为膀胱平滑肌瘤。结果:21例患者排尿刺激症状缓解、血尿消失。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月-5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影像学结合膀胱镜是诊断膀胱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膀胱肿瘤;平滑肌瘤
  【中图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13-01
  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泌尿系统良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至2009年5月,本院已收治2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有关文献做综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女性,39岁,主因尿频、尿急,间断性尿道刺痛1年来院。B超提示:膀胱占位病变,CT:膀胱左侧壁类圆形肿块影,边界尚清,略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轻度强化。
  手术所见:膀胱左侧壁一球形肿物,直径约1cm,相邻膀胱粘膜正常,行钬激光膀胱肿物剜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膀胱平滑肌瘤。
  病例2:患者女性,46岁,体检时发现膀胱占位,无任何主观症状,B超,CT:膀胱三角区肿物,增强CT扫描肿块呈均匀轻度强化。
  手术所见:膀胱三角区距左输尿管开口约3cm处肿物,直径约1.5cm,呈球形,基底部宽,位于粘膜下,表面光滑,行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膀胱平滑肌瘤。
  2 讨论
  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来源于膀胱平滑肌组织的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约占膀胱肿瘤0.04-0.50%[1],其中女性约占76%,多见于中年女性[2]。综合文献资料,膀胱平滑肌瘤病例21例,男性4例,女性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0岁,肿瘤均为单发,位置:膀胱三角区10例,左侧壁6例,右侧壁4例,膀胱顶1例,治疗方法:肿块剜除术10例,经尿道肿物切除术6例,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肿瘤直径:1-9cm,平均5.5cm,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膀胱平滑肌瘤。
  膀胱平滑肌瘤病因尚不明确,已有学者提出了内分泌因素、胚原性因素、炎性刺激因素等假说,FURUHASHI等在患者的瘤体组织中发现了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提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性激素有关[3]。
  膀胱平滑肌瘤可发生于各个部位,多为单发,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及侧壁,临床上常分为三型:其中以膀胱粘膜下型最常见,约占63%,其次是浆膜下型,约占30%,膀胱壁间型占7%[4]。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表现为:界清,均一、低回声实性肿块,CT表现: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影,CT值30Hu左右,增强表现各异:完全实质性肿瘤一般轻、中度均匀强化,伴粘液变性、囊变的肿瘤为不均匀强化或周边环形强化,此外,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能进一步显示肿瘤位置、吡邻关系,有利于肿瘤定位诊断。
  膀胱平滑肌瘤应与恶性肿瘤相鉴别:(1)恶性肿瘤75%以上患者表现为无痛肉眼血尿,膀胱平滑肌瘤一般不出现肉眼血尿,因瘤体较大导致膀胱有效容量减少或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而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多数为无症状。(2)膀胱镜下:恶性肿瘤表面糜烂、溃疡伴出血,而膀胱平滑肌瘤仅可见病变处膀胱粘膜变平,结构和颜色正常。(3)CT表现: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膀胱壁局限性增厚,晚期可见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征像,膀胱平滑肌瘤界限清楚,轮廓光滑,邻近膀胱壁不增厚。最终诊断仍需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作者认为影像学检查结合膀胱镜是术前诊断的关键,术后病理活检或术中病理冰冻切片对确诊肿瘤性质至关重要。
  膀胱平滑肌瘤预后良好,一般认为无复发及恶变倾向,但术后仍应采取积极随访措施,每3-6月进行尿细胞学及B超检查,对检测肿瘤复发及有关并发泌尿系恶性肿瘤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83
  [2]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32(4):93-94
  [3]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9,(02):99-100
  [4] ROY MK,JOARDER RH,SURUZZAMAN M, et al.Leiomy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J].Mymensingh Med J,2005,14(2):209-201
  [5]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14(2):134-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6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