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病的诊断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刚志 崔慧勤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或手术证实120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病人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原始资料。将原始数据传输至adw4.2 工作站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各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主动脉夹层79例,主动脉瘤23例,主动脉瘤合并动脉夹层18例。结论:MSCTA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病。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主动脉瘤;动脉夹层
  【中图分类号】R8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96-02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多层螺旋CT(MSCT)出现,其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扫描,并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进行图像重建,获得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的影像信息,从而使主动脉MSCTA检查得以实现。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20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病人或主动脉瘤合并动脉夹层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资料,现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120例,年龄16-71岁,男83例,女37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92例有胸痛、背痛症状,其中72例感撕裂样前胸疼痛或/伴后背疼痛,70例有血压升高、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率加速等症状,22例病人发现水冲脉等周围血管征;15例长期咳嗽、咳痰、胸痛;27例反复心慌、胸闷、气促、双下肢软困、乏力,于活动时或夜间平卧时明显,伴左肩胛区酸胀不适,休息后可好转;47例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其中19例为体检发现腹部肿块,17例肺部体检胸片疑主动脉病而进一步行CT检查。另有32例术后复诊者。
  1.2 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120kv,250mA,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优维显),注射速度为3.0ml/s,使用smartprep对比剂示踪软件进行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延迟时间20-28秒,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下缘,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隔0.50mm。
  1.3 图像后处理:所得数据输入配套的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SVR、MPR、MIP、CPR、CTVE等。
  2 结果
  主动脉夹层79例,主动脉瘤23例,主动脉瘤合并动脉夹层18例。均经DSA或手术证实。
  表1
  3 讨论
  3.1 血管病变的三种常用影像检查的优缺点比较:目前常用于血管病变检查的三种方法为:DSA、MRA、CTA,其优缺点见表1:
  3.2 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的优点: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为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在一次闭气时间内完成主动脉全程扫描;具备smartprep对比剂跟踪软件外,还具有自行设置采集点功能。对疑主动脉夹层者将采集点放置于升主动脉起始部,疑主动脉瘤者将采集点置于主动脉瘤体近侧端以上层面的主动脉中心区域,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传至输入配套的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SVR、MPR、MIP、CPR、CTVE等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可全方位、综合观察病变情况,所得图像细腻逼真,清晰显示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部位、范围、入口、出口、血管累及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提供全面、客观的影像信息,为临床术前方案的拟定提供依据。
  3.3 MSCTA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病表现
  3.3.1 主动脉夹层MSCTA表现: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脉瘤,而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流入主动脉中膜将内膜与中膜分离形成夹层血肿,或真假两个通道。主动脉夹层为主动脉病变中首要的致死病种;主动脉发生夹层分离进展迅速,未及治疗者24小时死亡率达25%,1周内死亡率达50%[1]。主动脉夹层的CT主要直接征象为线样内膜片和主动脉双腔形成,内膜不连续处即为内膜破裂口,可根据破口所在位置以及夹层累及的范围分型,分型方法有BeBakey分型法和斯坦福分型法,我国目前常用BeBakey分型法。部分病例于平扫根据主动脉腔内真假腔的密度不同和钙化的动脉内膜向内移位等征象即可诊断主动脉夹层,但无法判断何为真腔假腔。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真假腔的大小、破口的形态、位置、大小、夹层累及的范围等对临床治疗极其重要的信息。本组有79例,其中2例撕裂累及两侧髂总动脉,1例撕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1例只见夹层血肿、未见假腔形成,7例假腔均大于真腔,假腔密度低于真腔,二次扫描假腔密度与真腔接近。无假腔形成的病例平扫时发现主动脉内见新月形稍高密度影,而增强时无明显强化,有文献[2]称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亦称主动脉壁内血肿,为主动脉夹层即将形成的先兆,但也可逐渐吸收而不发展成为典型的主动脉夹层。
  3.3.2 主动脉瘤MSCTA表现: MPR、MIP、CPR均为主动脉瘤呈梭状扩大,横断面为类圆形扩大,本组有23例。CTVE发现3例见不规则附壁血栓;有5例合并动脉内膜钙化。
  3.3.3 主动脉瘤并主动脉夹层MSCTA表现:并有以上二种表现,本组有18例。其中1例为真性主动脉弓部主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瘤体最大横径约 13cm,内有附壁血栓和多发斑点状内膜钙化呈虚线样排列,肠系膜上腔及左肾动脉源于假腔,患者后因瘤体破裂死亡。
  3.3.4 对比剂跟踪技术的应用:本组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主动脉夹层79例、主动脉瘤23例、主动脉瘤合并动脉夹层18例均清晰显示主动脉瘤的位置、瘤体瘤颈的形态大小、夹层的部位、范围、入口、出口、主要分支血管近端累及情况、附壁血栓、主动脉内膜撕裂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
  3.3.5 主动脉夹层术后复查:另本组有32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后行MSCTA复查,MPR显示夹层累及范围、破口位置、支架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关系良好,MIP和SVR显示支架全貌、空间位置和主动脉全程影像,故MSCT对支架植入术后的评估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3]。
   总之,MSCTA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瘤合并动脉夹层,并可能在其术后复查亦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依据上述优缺点的对比,MSCTA有望取代DSA在诊断上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石美鑫. 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2270-2271
  [2] 罗建光、杨东益、喻风雷等.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1),P950-954
  [3] Addis KA,Hopper KD,Lyribog TA,et al.CT angiography:in vitro comparison of f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s[J].AJR,2001,177(5):1171-1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6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