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某高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质量检测是保证桩基安全、稳定、可靠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此,本文归纳了目前桩基质量检测目的以及常用技术,并指出了桩基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某高层建筑桩基工程,对桩基进行了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测,确保桩基的安全可靠。
【关键词】桩基工程;质量检测;高层建筑
前言
桩基作为一种深基础,具有抗震性能好、沉降小、承载力高和可以解决特殊地基土承载力不足问题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桩基深埋于地下,属于隐蔽工程。虽然桩基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已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岩土性质的多变性和现场施工的局限性,致使桩承载力的设计值与桩的实际承载力有时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施工时桩身也会出现各种缺陷。同时,桩基工程的造价,大体占建筑物总造价的30%左右。由此可见,桩基质量不仅影响建筑物质量,还对建筑物造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桩基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就十分必要了。
一、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地上32层,地下1层,高度99.0m,长约60m,宽29m,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支剪力墙,基础形式为柱-阀基础,埋深-7.0m,勘探点地面标高介于420.16~422.01m间。勘探报告表明,场地内地质条件复杂,地层裱花较大,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岩层以上的工程地质分层为填土、黄土、古土壤、黄土和多层不同的粉质粘土。本工程的基础采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试验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桩径为600mm,桩长为37.0m,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不小于2800kN,成孔工艺为锅锥成孔。
二、桩基工程质量检测分析
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和地质条件,本桩基工程采用了成孔质量检测、载荷试验和动力测试,桩基质量检测所采用的方法及步骤均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的,各种检测的具体情况如下。
2.1成孔质量检测
采用郑州南北仪器设备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的JJC-ID灌注桩孔径检测系统,对本工程中的工程桩的成孔质量进行了抽检,检测内容包括成孔孔径、孔深、垂直度和沉渣厚度。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篇幅有限本文只列出了55#桩的检测结果。
结合表1及本工程桩基检测报告,根据文献[3]分析可知:本桩基工程中的工程桩的桩径在550~12200mm间,其中相当一部分钻孔存在扩径现象,少数存在轻微缩颈现象;钻孔垂直度均小于1%,满足规范要求;沉渣厚度均小于150mm,满足规范要求。
2.2静载试验
本次桩基工程的静载试验包括竖向静载试验、水平静载试验和钢筋应力计测试。本文重点讲述竖向静载试验,本次检测中采用锚桩反力式慢速维持荷载法,对4根和随机抽取的3根工程桩进行了竖向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各试验桩和随机抽取的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均大于2800kN,满足设计要求。
2.3低应变试验检测
本桩基工程检测采用反射波法,对128根桩基进行了低应变试验,其中包括4根试验桩。反射波法的原理如下:当桩头在瞬态激励的条件下,通过加速度计获取桩身反射波信号,然后对波在桩体中传播的波形变化、波速等情况来估算混凝土强度、桩长、桩身完整性,判断桩身缺陷的程度、缺陷位置。根据低应变试验检测结果,可将桩分为四类:Ⅰ类桩:桩身结构完整;Ⅱ类桩:桩身结构基本完整,有轻微缺陷;Ⅲ类桩:桩身结构完整性在Ⅰ类和Ⅱ类间,有明显缺陷;Ⅳ类桩:桩身混凝土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不能使用。对桩基工程中的实测波形变化、波速进行分析,对桩身低应变测试结果进行汇总,汇总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桩身波速在3902~4465m/s之间,大部分为I类桩,桩身混凝土结构较完整,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径。
2.4高应变试验检测
采用实测波形拟合法对25个试测点进行了高应变试验检测共布置了24个试验点,以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值。根据本工程桩基检测报告可知,25根基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基本值在5611~6399间,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5987kN,按文献[2]及本工程实际地质条件应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标注值进行一定的折减,经计算折减后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约为5887kN。表4给出了55#工程桩的高应变试验检测结果。
三、总结
桩基工程质量检测是一项复杂、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的工作,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桩基工程质量检测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全和工程造价。因此,在桩基工程质量检测前应根据工程地质特点、检测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案,在实施工程中应注意检测的正确性和精确度,对测试结果应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正确分析并处理出现的质量问题,确保桩基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靖涛,丁美英.桩基础设计与检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凡,徐天平.基桩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李德庆,李澄宇.桩基工程质量的诊断技术-方法、原理及应用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9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