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小城镇发展方向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城乡一体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重大战略。本文以马店孜镇为例,积极探索马店孜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和成功经验。
  [关键词] 城乡一体统筹三农内部因子资源配置田园城市
  一 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马店孜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因子分析
  (一)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是城镇率先崛起的先决条件
  马店孜地处利辛县城西南部,淝河西岸,镇区紧靠西淝河和蝴蝶泉景区,且与县滨河新区仅一河之隔,是典型的城郊型滨水旅游小城镇。靠近镇区的省道305线是阜阳至利辛、蒙城、蚌埠、宿州方向的必经之地,是马店孜对外联系的交通大动脉,有 “马店要塞”之称。
  
  
  (二)具备良好的内部因子(自然、人文资源)是吸引外部因子(投资者和旅游者)的基础
  马店孜境内河渠纵横,水资源丰富。现拥有主干河道3条(西淝河、茨淮新河、阜蒙河),水域及湿地景观两处(蝴蝶泉水域、双沟湿地)。西淝河蜿蜒流淌,有“九曲十八弯”之称,茨淮新河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挖掘的人工河流,水质清澈,是皖北难得的一条没被污染的河流。
  马店孜镇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曾流传着吴季札的高尚品质,伍子胥打马过乌江的历史传说,现存镇区的延陵小街、禅阳寺遗址就是最好的佐证;在近现代大革命风云变化中又涌现出革命烈士张耀祖、马澄波、孙长凤,三八红旗手王西英,安徽省劳动模范刘洪礼以及受国家财政部表彰的管世恩等先进人物,可以说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渐渐的沉积了下来。
  占据天时地利,如何激发内部因子,激活马店孜人建设家乡的热情,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自上而下的旅游发展规划要求马店孜镇突破自发式生长模式而有所作为
  在安徽省旅游发展规划中早就已经明确提出,未来安徽省要在全省打造三大旅游板块,其中之一就是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构建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而在亳州旅游规划中又将利辛板块定位为生态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其具体空间落实就在南部的马店孜镇和阚疃镇。因此,未来马店孜应把握发展机遇,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在旅游开发上实行本区合作,整合资源;邻区合作,形成线路;跨区合作,市场互动;从而融入皖北大旅游发展的整体格局中。
  (四)外围城市新区的建设对本镇的辐射带动效应凸显
  自古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利辛县老城区发展缺少活力和魅力,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要跳出利辛看利辛,实现“跨越式”发展思路,确立了“以水而建,伴水而兴”的城市发展策略,即依托西淝河建设利辛县滨河新区的发展构想。这对于与新区仅一水之隔的马店孜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将会受到利辛县城的经济辐射、生活辐射和“第二居所”辐射,受追求低成本的内在规律作用,马店孜镇的土地价值将会飙升,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产业集聚效益明显,先抢先得的投资机会将会凸显出来。
  三 马店孜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与经验
  (一)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农”问题是我国在长期的二元结构中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解决不了“三农”问题,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是纸上谈兵。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搞好社会经济职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城乡居民点体系与基础建设的一体化,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优化配置的一体化,城乡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的一体化,以及城乡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一体化等,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
  
  
  (二)实现“三个集中”,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三个集中”指工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是聚集利用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完全符合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大方向。马店孜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优化了要素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质量;同时,工业化也推动了马店孜的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全镇的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是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实施的搬迁、整治和“整村推进”计划,既集聚了人气,创造了商机,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又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通过农村宅基地、荒凉地的复垦以及闲置地的整治等方式使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今后应在不断发展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建设“四大基础工程”,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四大基础工程”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产权制度改革上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 “还权赋能”,实行产权确权制度,为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开展确权、登记和颁证,并建立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引入农业担保、投资和保险机制,使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农民可以平等参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方面,马店孜探索推广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制度,构建起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上,马店孜率先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拨付专项建设资金,并将专项资金用在了村中最急切需要的生产和生活上。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马店孜坚持走 “四性”推广的路子,即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突出产业支撑和持续增收,确定多样形态,避免千村一面,注重环境和生产生活的融合,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实现农村现代化。
  (四)推进“六个一体化建设”,是彻底打破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策略
  “六个一体化”指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通过六个一体化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通过六个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直到村组;通过六个一体化建设,使得市政公用、交通、财政、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的归并调整,实现城乡统筹的“大部制”;通过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推进了城乡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覆盖,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的形成,赋予了农民相对完整的市场主体地位。
  
  
  (五)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小城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终极目标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对我们实现马店孜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有诸多启示,即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应以以中心城镇为龙头,以周边乡镇或大型居民社区为重点,以新农村居民点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由城镇的各个生活单元和生态旅游服务系列串联农业景观,构筑起田园城镇的基本框架。在城镇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加快拓展城镇新区。按照旧区提升、新区开发、全面拓展、整体推进的思路,拓宽公园、小游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扩大绿化覆盖率,配套建设小公园、小游园;在规划区域内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保留原始田园风貌,用于大力发展集休闲体验、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城镇型生态农业。在城镇规模上,要东南西北四面出击,全方位拓展,将马店孜镇建设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重点示范镇,向东延伸至西淝河,打造滨水景观特色;向北注重沿过境公路的道路绿化带建设和城镇建筑景观建设;向西注重仿古建筑的布局和伍子胥文化产业园的功能布局,实现与禅阳寺景区的呼应;向南积极拓展工业园区,最终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田园小城镇”格局。
  四 结 语
  城乡一体化实质上是在综合考虑城乡关系基础上的空间整体协调发展规划,将城镇空间与乡村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布局规划,突破了以前城乡二元的思维局限,是一种探索性的规划,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加以提高完善。而在城乡一体化初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实现城乡一体,只有像马店孜这样距离城乡分割“壕沟”最近的小城镇才能最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他们具有最先接受城市辐射的地理条件,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协调工农关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先转移以及改善农村面貌的第一前沿。但诸如此类小城镇在具备共性的同时还有诸多个性,如何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思想融入其中,将是我们在规划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1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