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面向社会服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构建学习型城市需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同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开放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习型城市社会服务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为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出现于国际社会的。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实现城市现代化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全社会学习机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十年来,很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并积极推进。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进程中,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实施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图书馆,一直以来就有着深化民众学习观念的固有特质,是浓厚学习氛围的营造者,是引导和培养民众树立学习理念的倡导者。因此,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其他机构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自身优势。
一,构建学习型城市需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
高等学校图书馆由于其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一定可以在推进创建学习型城市方面发挥骨干作用。我国大学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系统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备及优雅的学习环境,而且拥有经验丰富、高素质的情报检索和研究专家,能够辅导和帮助读者迅速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使读者接受教育、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更加顺利。对此,大学图书馆有责任面向社会适当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真正成为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大课堂。另外,公众对于开放大学图书馆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007年7月,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展开调查,近76%参与调查的人认为“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
在国外,高校图书馆不仅面向校内的广大读者,而且也对大学周边区域居民提供知识文化服务。这无形中提升了周边居民的文化素养,并且促进了该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例如,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几乎都向校外人员开放,并有一整套较先进的管理办法。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还提出一个理念:帮助纽黑文(大学所在地)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完全成为一所面向全社会的图书馆。因此,美国高校的图书馆被人们称为大学里的公共图书馆。日本、德国的许多大学图书馆也全方位向市民开放,与市立公共图书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利用不同方式向社会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例如:青岛大学图书馆在2005年出台了“服务青岛行动计划”,要将全省建筑面积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向市民开放;新疆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为社会各阶层的近700人办理了图书馆借阅证;2008年,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密切合作,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山东聊城采取“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方式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但总体来讲,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一般采取的是小范围、小规模、个别项目的社会化服务,其服务的进程显得十分缓慢,大多数高校尚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仍局限于提供有偿借阅证、有偿文献传递等,效果不尽人意。广州大学城里的十所高校的图书馆均免费向社会开放,持有效身份证明的中国公民都能在各高校图书馆办借书卡借阅书籍。反观笔者家乡长沙,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周边,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大三所高校,居然没有一家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将热爱阅读的公民拒之门外。这与长沙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存在距离,也不利于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议市政府出面与在长高校协商,促使各高校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还可以帮助各高校加快网络图书馆的建设,把馆藏资料全部电子化,便于人们网上借阅电子图书。
高校图书馆可以加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和软硬件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远程教育环境的优化,各类电子图书、期刊全文等数据库的日益丰富,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实现等都增强了图书馆及时快速地传播各类学习资源的能力,为满足人们的各种学习需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便利。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专业人才优势,图书馆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网络,让学习摆脱时空限制,让教育无处不在,这既能让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又能降低教育的成本,有利于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二,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面临的问题
这几年随着高校的大幅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增多,学校的图书资源也变得紧张有限起来,如果要求大学图书馆对社会公众提供完全的服务,可能会导致整个运行体系运转不畅,教学秩序混乱,影响到大学的和学术研究功能。 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增加及人力不足问题。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图书馆的服务量肯定会有所增加,而目前各大学对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又控制得比较严,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图书馆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实现对外开放首先要求大学图书馆具备一定的实力,包括一定的经济实力、技术含量和馆藏实力,在满足本校师生正常的借阅下还能满足社会人士的借阅。开放后,相应的管理制度一定要跟上,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如增设高科技管理软件等。从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外开放仅靠高校图书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即使有这个想法,往往也力不从心。只有得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解决图书馆资源不足的问题,解决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综合来看,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1、思想上认识不到位。目前,在高校从领导到基层人员,大多认为高校图书馆就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只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就行,为社会服务则可有可无。由于有这种思维定势,所以为社会读者服务的意愿不强,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另外,有的高校也存在服务社会将影响本校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的顾虑,怕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投诉,这也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进程的重要原因。2、制度保障上无章可循,缺乏相关政策支持。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讲,高校图书馆实施社会化服务势在必行。但从上级主管部门到高校图书馆,尚无一套社会化服务的规章制度,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激励与评估机制。致使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动力不足,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很少考虑社会化服务方面的需要,工作进展缓慢而缺少活力。3、对外宣传工作不够,社会读者认知度较低。高校图书馆所有服务及与图书馆有关的宣传、培训都是围绕校内读者进行的,很少涉及社会读者,致使许多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缺乏了解,在有信息需求时想不到高校图书馆;即使对高校图书馆有所了解的校外读者,由于网络知识缺乏、信息检索技能不足等原因,也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4、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社会化服务进程缓慢。我国的图书馆体制是依据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三大图书馆系统分别隶属于文化部、教育部、中科院等三大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各自为政,这一状况使得高校图书馆以满足本单位需要进行资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5。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功能 ,这几年随着高校的大幅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增多,学校的图书资源也变得紧张有限起来,如果要求大学图书馆对社会公众提供完全的服务,可能会导致整个运行体系运转不畅,教学秩序混乱,影响到大学的和学术研究功能。 6•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增加及人力不足问题。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图书馆的服务量肯定会有所增加,而目前各大学对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又控制得比较严,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图书馆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7•对外提供服务收取费用的问题。 大学图书馆比较特殊,其图书收藏、硬件设施、员工薪水等支出都由大学财政提供支持,为校内师生提供服务是免费的,那么对社会读者是否应该收费?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图书折旧率以及对场地的需求就会增加,2002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也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当费用”。因此,对社会读者提供服务可收取适当的费用。
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除了政府及高校要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来保障外,民间团体和个人也可积极参与,支持此项公益事业。要想让图书馆地更好服务于公众,就要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捐赠。日本大学图书馆在财政预算及正式员工削减的情况下,却能很好地提供好各项服务,这与其积极引进志愿者和临时员工有着紧密的关系,据统计,日本大学图书馆职员中临时员工和专任员工的比例接近了1:1。就我国而言,目前志愿者活动才刚起步,并未普及,而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返聘离退休人员做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另外雇用临时工做些非技术性的工作。另外还可以请一些勤工助学的学生工做些上架整架工作、阅览室接待工作等,既可加强学生与图书馆的交流,同时又降低了岗位人力成本。
三,积极探索服务社会途径
在目前阶段,应鼓励高校图书馆大胆尝试,积极探索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研究认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面向社会开放借阅,使高校图书馆走进大众阅读。二是开发深层次的信息产品。编辑文摘、索引、综合性信息、评价性信息等,使之形成可供参考的“增值”信息,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登录服务,为社会读者提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快捷途径。四是通过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网站,利用网络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的服务。五是通过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社会大众服务。六是通过与其他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七是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建设特色数据库,为社会提供二次文献服务,使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还要通过开展各类宣传和服务活动来扩大影响,依靠高校人才优势,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与社区街道一起开展免费的专题讲座,并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如读书会、艺术展览、科普展览、诗歌朗诵会等。增强社会对图书馆的认可和重视度,变信息资源为社会效益。可以让更多的义工加入到“三馆”的服务当中,相信“三馆”的服务质量会更好。针对老年人,图书馆不妨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参考咨询;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文化共享;利用电子图书,开展网上借阅;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馆际互借;加工二次文献,开展信息服务。图书馆也可以利用淘汰书籍,开展“送书下乡”,让来不了图书馆的市民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每一个图书馆都是网络连接起来的信息体系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要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建议以区域范围成立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区域内的资源布局规划,共建共享运行的体制机制,区域内各馆馆藏信息的交流和产权保护政策,组织整合各馆的信息资源。通过建立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建立和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知识资源保障体系。借助资源的异馆流动,通过虚拟存取方式来延伸扩大知识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复杂多样的社会知识需求。为此,还应把与社会信息机构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提上日程,使我们的信息资源国际化,使我们的服务跨越国界与地域限制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可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向社会读者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一是要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网络体系。可以依托一个或几个图书馆建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网站,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方便有条件的社会读者在网上检索、查询、阅取文献信息。二是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建立“参考咨询系统”、“网络参考咨询台”等,积极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服务,通过电子邮件或实时交互模式提供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三是为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四是依托本校优势,挖掘网络资源,建立起既为学校教学科研所用、又为社会专业人士所需的学科特色数据库体系,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就全国范围来说,也有一些院校图书馆正在慢慢向社会敞开。去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就曾宣布,容量超百万册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正式开放。今后该省任何一所高校(包括高职)的师生都可以就地查看省内所有高校拥有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广州大学城里的十所高校的图书馆均免费向社会开放,持有效身份证明的中国公民都能在各高校图书馆办借书卡借阅书籍。北大、清华等开放式的图书馆,除有对人员身份的审核注册之外,也要收取一定的阅读费用,这就与公众想象中的“全程”和“免费”期待还有一定差距。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要实现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首先是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这个实力包括经济、软硬件设施和人力等,确保其能在接纳本校学生的基础上还能满足社会阅读需要。开放后,相应的管理制度一定要跟上,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如增设高科技管理软件等。开放共享是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但必须在保证本校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的前提下,从馆藏文献、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等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层次地逐渐开放。可以先向其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产业机构等比较需要高校专业文献的人员开放,然后再依据条件的成熟完善程度,逐步扩展到向全社会的普通市民开放。同时也应像日本大学图书馆一样建立一整套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借阅册数、借阅周期、开放时间等上要有所控制,保障本校师生优先使用图书资源的权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5617.htm